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路 重点与对策研究

    点击量:16603

西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张鹏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金融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围绕实业,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各行各业和各个地区,尤其是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利器”。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等多重功能,对经济活动具有调节和推动作用。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证券市场实现直接融资,不仅促成一些企业起死回生,而且帮助许多企业迅速崛起,有的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爆炸式”增长。金融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过先后深入小微企业实地调研,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听取金融部门的意见建议,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新常态下地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

新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与此同时,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和障碍,无论是政府在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上、银行在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上,还是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上都使得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西平县把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作为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引导全县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民营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服务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效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9年8月末,西平县取得贷款支持的民营小微企业达441家、贷款余额达38.41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74家、8.72亿元,增速分别为20.2%、29.38%,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支持了政府招商引资,又促进了企业良好发展,真正做到了政金企三方共赢。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信贷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没有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信贷人员,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服务就无从谈起。西平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挑选高素质、能力强的客户经理,组建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团队,成立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心、普惠金融部等服务机构,与全县各乡镇(办事处)进行对接,客户经理均下沉至信贷服务中心,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对包联区域实地走访,及时了解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打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如西平县邮政储蓄银行挑选12名高素质、能力强的客户经理组建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团队,占全行员工比重的24%。经过客户经理辛勤努力,西平邮政储蓄银行共发放企业贷款24笔,6334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2633笔,46800万元,合作社贷款58笔,2850万元,有力保证了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促进了西平经济的发展。

(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西平县坚持积极主动作为,以解决众多小微企业金融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结构性矛盾为根本,着力加快建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分层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形成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构建信息共享、工作联动的长效机制和信息平台,以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适应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积极引入了风险担保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与有实力的正规担保公司合作,向经营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投放足额信贷资金,逐步缓解了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

(三)大力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西平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围绕三农、小微企业、新实体、新业态,加大产品创新和推广力度,推出小微企业“税贷通”、“快捷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粮食收购贷”等一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信贷产品,涵盖了抵押、担保、信用等多种方式。如邮储银行西平支行的税贷通贷款,基于客户的纳税登记或增值税开票收入进行贷款,有效解决了客户担保难的问题;西平农商银行积极开展“支农惠贷通”、“粮贷通”、“好融通”、“企贷通”等贷款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办理最高额循环贷款,满足小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特点,节约了企业的时间和利息成本。

(四)积极开展“两降一提”。通过开展“两降一提”(即:降利率、降门槛、提效率),减免评估费、抵押登记费等费用,优化利率定价机制,切实做到减费让利、扶小助弱,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的特点,按照“便民、便捷、高效”的原则,不断提升审查审批效率,建立小微贷款审批快速通道,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率和通过率,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如西平工行在2018年11月发放的一笔贷款,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切实降低了企业成本。

二、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助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金融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抓手,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门槛与成本,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花。近年来,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资源配置不当,资金“脱实向虚”,潜在风险隐患增多等。与之相对应,实体经济则在发展中遭遇了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生态不优。一方面,信用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多项实施办法,但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少,建设进度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信用信息归集机制不畅通、内容不全面、时间不及时、质量不够高,实体经济主体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仍较低,市场中各类违约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导致金融业采用信用方式支持实体经济的基础不牢。另一方面,部分单位部门对金融的核心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金融服务主体意识、主场意识、主抓意识,统揽缺位、协调不力,存在本领恐慌、被动应付,形成金融工作“天上千根线、落地线千根”的局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奖励、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等政策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产融结对机制建立不完善、信息交流不对称等问题突出,各项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未形成整体合力,一些适应形势建立起来的基金和机制也没有发挥好应有的功能。

(二)企业融资困难重重。目前,多数民营小微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管理层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生产经营偶然性、随意性较大,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这些都远远偏离金融机构规定的信用等级和放贷要求,导致银行机构对其信用评级较低,贷款行为无法实施。多年来,企业因经营不善,借改制、重组之由,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严重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经济不发达,信用环境差的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更是艰难。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准入门槛低、创办速度快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活跃因素,但多数小微企业的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和经营风险较大,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且极不规范,因此其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碍。同时,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大企业更高的经营困难,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发展的不稳定性相对较大,所以其“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格外突出。经过调查了解,一些企业能够抵押的不动产、动产几乎全部都做了抵押物,导致银行已无法再给企业增加新的贷款;加之各金融机构近年来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这些行业及企业的信贷审批和投放趋于谨慎,求优去劣,信贷投放慎之又慎。

(三)金融信息不对称。企业反映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其中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直接存在信息不对称成为货币传导机制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缺乏融资的必要知识和经验。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动、规模的调整等情况掌握不够,主动争取银行支持不够;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不了解,不知道应如何与银行对接并寻求信贷支持,对产业基金、私募入股、上市融资等股权融资运作方式仍处于扫盲阶段。另一方面,银行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不够,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营变化、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导致银行信贷支持不及时或不敢、不愿支持。

(四)金融创新相对滞后。不管是风险转移用的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还是增加流动所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我国发展都明显不足,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银行服务体系创新进展同样缓慢,银行没有足够动力去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仍守着传统的信贷文化和制度流程,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和客户的真正需求,不仅新的信贷产品推出的少,而且也往往不容易被客户所接受,难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金融创新的权限被收归在总行手中,对基层行并没有给予授权,基层行只能按照上级行研发的信贷产品去推广应用。上级行在研发信贷产品时,往往缺乏对基层需求的实际调查研究,缺乏对一线客户需求的了解,产品创新难以贴合市场需求。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创新的信贷产品服务性较差。金融机构在推出金融信贷创新产品过程中,对其效益、风险及服务三者关系的处理上,对风险和效益考虑过多,仍然是以自身为中心,而不是客户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性障碍,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强化领导协调。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克服畏难情绪,以强化服务实体经济为施政取向和主攻方向,健全完善人行、银监、金融办互动协调的金融监管服务机制,在信息共享、政策互动、统一行动上重点突破。二是实施激励引导。统筹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系统制定金融机构招引政策、金融人才招揽政策、金融创新奖励政策,探索制定小微导向、三农导向、实体导向的信贷投放考核奖励政策,引导民间金融机构规范发展,探索实施民间借贷备案管理,逐步向股权投资方向过渡。三是实行风险分担。深入推进财政金融互动,建强用好现有政府性担保基金和政府性担保公司,通过引进战投等方式尽快扩大充实资本金,提高融资风险补偿及担保代偿容忍度,符合条件的代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提升代偿的确定性并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探索建立动态管理的重点支持企业名录,通过资本注入、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民营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担保。

(二)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新常态下,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治理水平以及由此衍生的企业文化,要提升创新能力、积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贯彻落实企业或者高校创新激励政策,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力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其次,在企业清理方面,借鉴相关优质企业的发展经验,依法规范企业内部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资金运作模式、资金运转速度等资金的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企业治理内、外部资金运营的能力。此外,树立品牌意识,全面提升质量水平,降低企业融资风险,提高企业获得金融资金支持的资质。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新常态下,要拓宽并优化融资渠道,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规范各类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优质金融,发展场外股权市场,改变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场外股权市场的“倒金字塔”式的资本市场格局,让更多优质中小微企业能够接触到资本市场,并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培育私募市场等,多维度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其次,推动银行机构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开办商业保理、金融租赁和定向信托等融资服务。积极争取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指标,重点向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较大的中小金融机构倾斜。积极开展中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允许列入试点银行“名单制”管理的中小微企业部分转贷,降低续贷成本。第三,鼓励规范设立中小微企业周转资金池,为符合续贷要求、资金链紧张的小微企业提供优惠利率周转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构建深化服务实体经济深度的金融创新体制,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探索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首先,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机制和管理理念,将产品创新的系统性、技术性及合规性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监测与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与服务推出后,根据客户需求变化与市场检验情况不断优化产品;同时,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沟通联系,了解企业动态,捕捉金融需求;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特点,大力推进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设计服务到位、成本合理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其次,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适当激励让员工主动参与到产品创新中来,将创新元素融入企业文化中。第三,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简化申贷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缩减人工成本、增加信贷的普遍性和可获性。

实体强,则国强;金融稳,则经济稳。做好新常态下的金融工作,需要破解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难题,让金融活水更加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围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和实体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互促共进、共生共荣。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责任编辑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 打通监督在基层的“神经末梢” ——关于西平县村(居)监委会运行情况及廉情监督员制度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提升我国党政智库知识服务能力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