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53379
西园派出所 沈黎明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 也是乡村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名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明确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农村地域广袤,居住着6亿多人,如果农村的生态环境搞不好,建设美丽中国便无从谈起。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名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矛盾变化,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生产系统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健康水平,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优美绿水青山的生态需要,也可以为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
在驻马店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镇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存在压力与差距。
二、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主体单一与资金不足的差距。
一是经济实力有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我市部分县、镇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是村级投入近乎空白。部分干部群众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强调村庄美化、硬化、亮化等硬件的多,强调乡风文明的少。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拖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不少社区干部对创建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上面补多少,下面做多少,影响了工程进度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社会资金参与投入更少。尽管我国大力扶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但农业农村的弱质性仍十分明显, 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低等因素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工作任重道远。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若财政补贴力度不够, 则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目光, 即便进行了前期投入, 也会因为经济收益并不可观等原因不愿意后期追加投入。而地方财政压力也较大, 很难追加补贴资金, 因此, 陷入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困境。
(二)各类资源要素与规划指标的压力
一是土地红线的压力。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的从严控制,用地指标紧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严重影响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如文化礼堂、停车场、公共厕所、道路建设等。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时,没有把村民居住地周边的土地及时转性,新一轮规划同样也存在这类问题。致使有些社区因用地指标缺乏等原因不能按时实施建设项目,造成一些创建村不能如期验收,对此,基层干部反响较大。
二是规划实施压力。虽然市级层面编制完成了一些单项性规划,但由于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不够,再加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较多。比如由市级负责的生活污水主管网建设,因建设计划推迟,导致不少镇街的生活污水管网不能及时纳管,需另建治污设施,增加了镇街的负担。在创建过程中,不少社区往往以自然村为整治单位,缺少连村、连片、连线以及与总体关联性的统筹考虑,在建设内容和时序上也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前瞻性。比如一些地方刚完成道路硬化不久,又开挖路面进行污水管网铺设等,导致重复建设。
(三)群众共同参与与整体推进的差距
一是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亟待加强。我国农村居民自身生态意识较为薄弱,心理依然停留在对传统农业生产所形成的认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理解不到位,生态行为不积极,参与意识不强,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感、主人翁的意识尚待提高。政府“为民作主”的观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在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环节村民参与度不高,不少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村民都不愿主动参与,本应该作为主体的村民成了“观察员”、“评论员”。
二是工程建设的整体性不足。村庄建设中规划模式单一、整体性和个性化还存在一定问题。完成了美丽乡村创建任务的村,多数仍以村口或某一自然村为主,全村铺开不多,个性特色不明显。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均衡性不高。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实施,将资金、项目、人力、物资向“示范村”集中。而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的村或者贫困村则不够重视,各级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村级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庄纳入创建范围,而镇街的财力却逐年偏紧,资金配套减少,资金缺口更大,创建难度增大,从而导致基层社区创建积极性不高,群众共同参与意识更低。对一些老旧房屋,只能采用“穿衣戴帽”墙体粉刷来替代。
(四)持续提升发展与后续保障的压力
一是后续资金保障问题。保洁人员的工资以及绿化、亮化、洁化、突击性环境治理等费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后新增加的管护费用也靠社区自筹。如果后续保障经费不能很好地解决,会给镇街村背上新的沉重的包袱,对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带来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二是村民素质的提升问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一条内容是乡风文明素质美。在创建工作中硬件建设只要资金投入就能立竿见影,成效比较明显,而村民的内涵素质、文明新风、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乡村美与人文美的全面融合还任重道远。
三是发展美丽经济的问题。发展美丽经济是创建美丽乡村的立足点,如何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尚缺乏有效的途径和办法。
三、进一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路径的意见与建议
我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要深入持久向纵深推进,任务还很艰巨、压力还很大。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该项工作,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
(一)明确目标,强化规划
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和“两美”建设要求,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修编好其它相关规划,并注重相关规划的衔接,避免重复和冲突,要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生态性、特色性,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实施中,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从美丽村口着手,逐步做大核心区,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同时要强化监管,注重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做实产业,强化保障
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立足区域产业,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人文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电商、物业等产业,壮大村级经济,做强做大“美丽经济”。通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带动经济发展,强村富民,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的完美结合,保持和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要破解用地瓶颈,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特别是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重点,争取足够的用地指标用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在积极申报各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确保各项配套资金的落实,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投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三)体现特色,优化环境
要围绕“五美”,有效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遗址等各类乡土资源,留存好乡风民俗。加强对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农村传统文化的系统发掘、整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形成“一村一景”人与自然的和谐。
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及改卫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级处理等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品位。生态景观带的串点成线,既要顾及到交通的可通达性,更要考虑景观带的主题性,在数量上不求多,要求精。
(四)突出主体,惠民服务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理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是社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规民约的自我监管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政府要继续发挥好主导作用,消除“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形式主义,尊重农村自身的发展规律,稳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政府职能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镇街及社区干部要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积极主动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在提高村民素质和维护政府形象上做出努力。
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广泛宣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做好典型引领示范作用、营造氛围。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广大农民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让村民意识到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让村民认识到每一位村民都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贡献者,感觉到参与其中的荣耀,增强村民责任主体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宜居美好家园建设中。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五)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需要一定的转化方式。所以, 乡村需要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特色、乡村的区位特点、当地产业环境和基础, 以及目标人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合理化挖掘。一方面, 应着重开发依托当地生态环境衍生或延伸的相关产业发展, 拓宽发展思路, 探索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 如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乡村文化、特色村镇等项目。另一方面, 应转换“绿水青山”营销理念, 打造产地市场, 将产地转变为销地, 提高“绿水青山”原产地农产品附加值。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分区域分阶段制定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坚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关键要加大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 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态宜居乡村。重视绿水青山和文化传承, 提升农民的参与度、获得感和幸福感。制定乡村环境整治目标, 并按照既定目标逐步推进“绿水青山”保护机制。引导农民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持续推进污染者付费制度。对于政府购买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服务或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服务, 应加强后期监管, 并对服务行为的经济性、规范性、效率性、公平性进行评价。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任重道远, 应按照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 在2020年之前力争实现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的宜居, 完成旱厕改造、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同时提高村集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强化乡村的发展动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责任编辑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让“枫桥经验”推动政法工作
下一篇:提升我国党政智库知识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