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遗风——驻马店文化符号之王桥农民画

    点击量:39302

导读:驻马店号称“天中”,两千多年前,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土大郡”。史称“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中之中,汝尤为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天中大地,区位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天中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丰,而且级别高,分量重,享有“民间文化之乡”的美称。掌上驻马店将分期奉上《天中遗风》——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献给关心、关注、关爱天中大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广大微友们。

王桥农民画 —— 汝南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jpg

2.jpg

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的河南省汝南县罗店乡(原为王桥乡),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剪纸、社火、绘画各具特色。20世纪70年代,当地一批民间艺人在美术家徐云的悉心指导下,创造除了一种别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王桥农民画。

3.jpg

4.jpg

王桥农民画的作者都是勤劳质朴的当地农民,其创作素材也取自农村现实社会,主要反映民间生活、民俗风情,体现了“泥腿子”们的渴望、追求和美好向往、它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强,表现手法新颖,艺术特点突出,笔触形象生动,画风朝气蓬勃,不愧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支奇葩。

29世纪70年代初,时任王桥公社党委书记的冀世清发现了王桥农民画非凡的艺术魅力。为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发扬,1971年公社组织开班了第一期王桥农民画学习班,次年创办王桥农民画学校,并聘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云长期担任教员。其间,著名版画家、书法家陈天然,著名画家倪宝成、邓邦振、吴祥安、马国强,雕塑家卢波,河南大学美术系教授屈风、王威、丁中一等多次到王桥指导创作。先后举办50多期美术骨干培训班,创作优秀作品4800余幅,在国外发表和展出110多幅,在国家级展览和发表40余幅,在省级展览400余幅,在省级报刊发表100余幅,荣获国际、国家、省级奖项360多个。

5.jpg

6.jpg

在这一过程中,以袁宝华、乔新河等为代表的农民画家脱颖而出,成为王桥农民画的中坚力量。在王桥农民画队伍中,有老有少,以中年作者为最多,有骨干作者120多人,一般作者700多人,在罗店乡形成一支1200多人的农民画队伍。

王桥农民画院现有国家级会员4人,省级协会会员30多人,市美协会员32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集体会员186人,个人会员32人。河南文艺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发行了《王桥农民画册》,选入作品21幅。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河南农民画选》以及日本出版的画册中都选入了王桥农民画。王桥农民画先后多次组织作品在美国、日本、挪威、瑞典等7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展出,1993年、1996年分别选送200余幅作品赴日本进行艺术交流。

7.jpg

8.jpg

王桥农民画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媒体关注。1972年,在汝南县文化馆召开了王桥农民画现场会和农民画专题展览;1974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以《高昂的赞歌,火红的画卷》为题分别对王桥农民画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报道;199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群艺馆、河南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与汝南县人民政府在郑州联合举办王桥农民画展,展出作品91幅,并组织举行了新闻发布会;1993年成立了王桥农民画院和王桥农民画协会。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农民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分别对王桥农民画进行了详细报道。

近年来,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画创作队伍急剧萎缩,创作人员青黄不接,王桥农民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为加强对这一稀有艺术形式的抢救保护,汝南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汝南县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决心让这一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申晴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天中遗风——驻马店文化符号之东岸桃核雕花工艺

下一篇: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龙眼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