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472
近日,国家安全机关侦破一起境内人员充当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线人”的案件。涉案人余某在实施间谍行为后,自以为切断联系即可重新开始,于是在2019年报考某机关岗位,却在招录前置审查阶段被查出其曾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勾连、从事非法活动。余某最终对违法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等待他的是法律的严惩。
主动切断联系、辞职转行、企图凭一纸无犯罪证明“洗白”。余某设想的自我救赎之路,在数字时代严密的国家安全防线面前不堪一击。这起“间谍线人考公”事件不仅以个人惨痛代价揭穿了“切割即安全”的幻觉,更彰显出政审机制犹如天网、疏而不漏的现实:在国家安全面前,背叛如同永久烙印,任何侥幸心理终将招致法律的铁拳。
境外间谍的渗透策略,往往就潜藏在这类看似平常的接触之中,实则为精心编织的陷阱。此案中,伪装成外国游客的A某借“合作交流”名义接近能源公司员工余某,通过频繁聚餐和情感拉拢逐渐突破其心理防线。这种从索要公开资料到诱骗内部机密的渐进式操作,精准利用了人性弱点和职业漏洞;而当余某在明知涉密的情况下仍交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内部资料时,便已彻底踏上了不归路。案发后,余某企图通过辞职、转行、考公这套“洗白三部曲”掩盖罪行,却不知其在境外勾连、异常资金流动、敏感信息传递等方面留下的数字痕迹早已被国家安全机关全面掌握。他迷信纸质证明的形式屏障,却低估了政审作为一场深入肌理的“政治体检”所具有的甄别力——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历史污点,无论是否经过司法判决,都将在“一票否决”机制前无所遁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了自首从宽条款,这原本是余某唯一的救赎之路——只要主动交代、如实供述,就有依法获得从轻或免除处罚的机会。但他却选择了掩耳盗铃,试图以新一轮谎言覆盖旧罪,最终彻底堵死了法律宽宥之门。这既是对法律威严的严重误判,也是对数字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可笑低估。
该案向社会释放出多重警示。个人必须警惕任何境外背景人员的异常接近和信息索取,情感和利益诱惑背后往往是针对国家利益精心布置的陷阱;涉密岗位人员更须牢记,政治可靠永远高于业务能力,一念之差便足以断送整个职业生涯;而从制度层面看,政审机制通过前置审查与国安、政法、组织、信访等多部门协同,已构筑起一道识别“伪装忠诚”的技术高墙。
余某的结局再次印证,在国家安全领域,逃避与隐瞒只会不断加重罪责,唯有主动自首才是真正的出路。当间谍行为注定留下无法消除的数字痕迹,国家安全红线始终高压带电,每一个公民唯一的选择,就是以绝对忠诚去捍卫职业尊严与国家利益——这不只是生存的智慧,更是时代的要求。在背叛与忠诚之间,从来没有侥幸的中间道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陈相)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朋友相聚饮酒,同饮者负有注意义务
下一篇:异常交易虚拟货币或涉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