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的“日历”,竟然是13根石柱?

    点击量:71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没有闹钟、日历的古代,人们便已有了惜时的观念,他们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创造了不同的度量方式来掌握时间、指导农耕、安排生活。古代用什么办法来观察时间?他们的时间观跟现在又有什么不同?《开讲啦》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带领我们共同了解4000年前先民的时间观,揭开陶寺遗址中隐藏的时间之谜。

4000年前的“日历”,竟然是13根石柱?

4000年前的“日历”竟这么先进

节气蕴含着自然和宇宙的规律,指导着农耕。如今,我们依靠日历来提示这些时间的节点。而早在4000年前,陶寺的先民们已经巧妙地构建起他们的“日历”——陶寺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最早观象台。就凭几根石柱,陶寺观象台如何区分年时、判断节气?何努介绍,陶寺观象台由13根柱子组成,4000年前的陶寺先民站在观测点上,通过日出在不同柱子缝隙中出现的位置,便能精准判断出20个节令,比如日出出现在东2号缝时是冬至,在东12号缝时是夏至,其中1号缝比较特殊,推测它应该是用来观测月亮的。

4000年前的“日历”也并不是谁都能去看,只有天文官才可以进行观测,何努介绍,据文献记载,从五帝时候开始,天文官就由羲氏以及和氏家族成员担任,从颛顼开始一直到尧舜,最后被绝族于夏代。

4000年前的“乐队”

竟然配上了“调音鼓”

中国被称为“礼乐之邦”。礼器,是“礼”的物化载体,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4000年前陶寺的“乐器圈”里有几个代表——石磬、土鼓和鼍鼓,它们总以组合形式被发现。而这里面最有特色的,便是文献里所说的土鼓。何努介绍,土鼓由陶土烧制而成,鼓底部有4个凸起的小洞,推测是在敲的时候,通过蒙住与敞开不同的小洞,来调节鼓的音色。何努解释,这个“乐队”中的乐器,可能都不是陶寺最早发明的,但陶寺先民把这些乐器组成了一个“乐队”,成为中国礼乐制度的集大成者。

4000年前的“日历”,竟然是13根石柱?

没有手机、手表

4000年前的古人如何计时?

离开精准计时的手机、手表,你会感到焦虑吗?

A. 会

B. 不会

没有手机、手表的古人会有时间焦虑吗?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对时间的度量依赖自然现象,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季节更迭,他们描述时间是一炷香、一盏茶,慢节奏的生活让现在的我们羡慕不已。

其实从古到今,人们对时间的追求是一样的。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个沙漏计时器,何努介绍,经过反复实验,这个计时器中一漏平均是14.4分钟,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一刻钟”,这个计时器将一昼夜划分成100漏,也就是1440分钟,和我们现在一天24小时相对应。何努介绍:“那时候虽然不能精确到秒,但是可以精确到一漏,那么我可以规定你要在几刻之内,或者在几漏之内完成某项任务,这对于国家的管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精细化程度了,这是前所未有的。”

史前文明的时空密码

从夯土筑基中复原史前古迹,从破碎陶片中解读文明密码,史前都城陶寺到底藏了哪些关于时间的秘密?2002年开始做陶寺遗址发掘领队后,何努便带队发掘出陶寺先民一系列计时的工具,比如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最早观象台、圭表测量仪器、漆木沙漏计时器……

自陶寺开始,中国的文明进入了一个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转折期,这个时候天下观已经开始出现了,先民对文明也有了自己的解读,那就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指的是对时间的控制,“纬地”则是对空间的控制,陶寺通过一系列对天和地的观测,认为他们所建立的都城和国家,就在天地的“中心”,也就是所谓的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央视一套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六韬》:藏在弓箭套里的兵法

下一篇:苏轼的这几首冬日诗词,写尽了冬天,写尽了人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