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712
驻马店台记者 朱建峰 张鹏
在平舆县东皇街道刘凡社区,一项传承百年的非遗美食——“位公辣半蹄”,正以产业化发展的全新姿态,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它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更成为串联起群众就业、产业升级的“共富密码”,书写着“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刘凡社区共同富裕加工园内,洁净车间里蒸汽氤氲,工人身着统一工装处理猪蹄、把控卤制火候,包装区员工仔细检查每一份产品;摆放整齐的老汤卤料、标准化生产设备,以及墙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省、市、县三级非遗的牌匾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位公辣半蹄”第四代传承人,负责人位自洪正穿梭在车间,查看每一道生产工序,确保百年技艺的精髓与标准化生产完美融合。“位公辣半蹄”品牌第四代传承人、平舆县位公辣半蹄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位自洪告诉记者:“咱这‘位公辣半蹄’传了五代人,靠的就是‘老汤不换、工艺不减’的规矩。以前在自家小作坊,一天最多做几十斤,现在加工园给了咱好平台,一期1条生产线能满足批量生产,已培训好13名员工随时上岗,二期计划上3条线,能带动70多人就业。我们还和郑州的社区食堂合作,销路不用愁。让老手艺从‘小打小闹’变成‘富民产业’,这是我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也是‘位公辣半蹄’的新出路!”
车间里,家住刘凡社区的员工王巧荣正熟练地给卤好的辣半蹄进行初加工,脸上满是笑意。平舆县位公辣半蹄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员工王巧荣说:“我今年五十八岁了,俺大队办一家猪蹄厂,既能挣钱,又能离家近,还能照顾家。是老板给俺这个好的平台,一月能挣个两三千块钱,顾家又挣钱,特别感谢俺家老板。”
从“小作坊”到“产业化”,“位公辣半蹄”的蜕变,离不开刘凡社区的精准服务与扶持。社区党支部主动对接,将共同富裕加工园的优质资源向非遗项目倾斜,从场地协调、手续办理到员工招聘,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只为让非遗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平舆县东皇街道刘凡社区支部委员刘超华表示:“我们社区一直想找一条‘一村一品’的特色振兴路,‘位公辣半蹄’作为本土非遗,有底蕴、有市场。为了让它顺利入驻加工园,我们提前腾出场地、完善水电和洁净设施,还帮着对接周边劳动力,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留守妇女就业。下一步,我们还要帮着拓展电商、文旅渠道,让这口‘老味道’飘得更远,让更多群众靠它增收致富!”
如今,“位公辣半蹄”不仅守住了百年非遗的“魂”,更蹚出了一条“非遗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共富”的新路。它通过“优先就业、订单采购、技艺培训”三重路径,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联动上游养殖业协同发展,更计划通过“非遗技艺培训班”,让更多人掌握手艺、自主创业。“位公辣半蹄”这一“一村一品”的特色样本,正以非遗文化为笔,以产业发展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的美好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朱建峰
审核 / 汤越
终审 /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