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康复 抓住“黄金6个月”

    点击量:464

□海阳市人民医院 周辉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患者常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康复训练是脑梗死患者恢复功能、回归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把握黄金康复期、规避训练风险,对康复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存在明确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是神经功能修复的关键阶段。理想情况下应在发病后24小时内启动,但需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发病后的3个月内脑组织缺血损伤尚未完全固定,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脑可通过重新建立神经通路、激活休眠脑细胞,代偿受损区域的功能,患者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恢复速度最快,康复效果也最显著。发病后3~6个月为亚黄金期,神经修复速度虽有所减缓,但通过科学训练仍能实现明显改善;若超过6个月,功能障碍可能逐渐固化,康复难度会显著增加,因此务必抓住前6个月的关键窗口。

不过,黄金期的康复训练并非“越多越好”,需遵循科学原则,同时警惕以下注意事项,避免因不当训练引发风险。

首先,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脑梗死患者常因迫切希望恢复而过度训练,比如肢体瘫痪患者过早尝试站立、行走,可能导致关节变形、肌肉拉伤,甚至引发跌倒。正确的做法是从基础训练开始:卧床期以被动训练为主,由家属或康复师协助活动瘫痪肢体,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如床上翻身、坐起,再到站立、行走,每一步都需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调整,不可跨越阶段。

其次,训练需“个体化定制”,不可盲目模仿。每位患者的脑梗部位、损伤程度、基础疾病不同,康复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结合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和功能评估(如肌力分级、语言功能评分),制订专属训练计划,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再者,需“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方案。训练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头晕、胸闷、肢体疼痛加剧、血压异常等情况,需立即停止训练,休息观察;若症状持续,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此外,训练前后需监测患者心率、血压,避免在疲劳、情绪激动或空腹状态下训练。

最后,康复训练需“长期坚持”,不可半途而废。黄金期过后,患者虽恢复速度减缓,但仍需保持规律训练,避免功能退化。同时,家属的陪伴与鼓励至关重要,多数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易因进展缓慢产生焦虑、自卑情绪,家属需耐心协助训练,记录康复进展,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形成“训练—改善—再训练”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健康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预防早产 孕期用好三大策略

下一篇:防寒更要防病!医生提醒:别让低温“冻”破主动脉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