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楼里,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点击量:19087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杲均丰、赵旭

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一条千余米的明清老商业街。街巷内,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的室内剧场——正乙祠戏楼。这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建筑,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推开两扇朱漆门,一座布局紧凑、装饰考究的二层戏楼出现在眼前。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看楼中心为马蹄形,可容纳百余人。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间,古色古香之感扑面而来。

据推测,正乙祠戏楼始建之初以昆曲表演为主。“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舞台台柱上的一副对联,暗含着《蝴蝶梦》《琵琶记》《桃花扇》《燕子笺》等昆曲名剧。

跨越历史的正乙祠,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变革,尤其是京剧从诞生、发展直至繁盛的整个过程。“清末民初,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众多梨园泰斗和名角都曾在此献艺,盛况空前。”北方昆曲剧院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说。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老戏楼纷纷走入历史,变成旧址、文物,正乙祠戏楼却仍曲音绕梁、有声有色。2019年,北方昆曲剧院接管正乙祠戏楼,以“修旧如旧”为理念进行修缮升级。

2022年4月,按照历史原貌全面修复的正乙祠戏楼重张开业,一系列原汁原味、小而美的剧目轮番登场。2023年4月,正乙祠戏楼在重张一周年之际推出10场演出,一票难求。

以正乙祠戏楼、湖广会馆等为代表的“会馆有戏”文化品牌、以白塔寺为依托的“白塔夜话”系列活动……近年来,北京在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等方面不断革新,推动拓展文物与经济社会融合高质量发展。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几百年历史的戏台之上,只需简单的布景灯光,杜丽娘一曲《牡丹亭·游园》唱段便带领台下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传世经典的魅力。

“相比于很多现代剧场,古戏楼和传统文化昆曲显得更加契合,我们在表演时的体验感、沉浸感会更强,能更好地把观众带入剧情中,观众的反馈也给了我们坚守戏曲、传承戏曲的动力。”杜丽娘的扮演者、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于雪娇说。

“观众走进正乙祠戏楼,既能欣赏古代建筑之美,也能欣赏古老戏曲文化之美。”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说,如今,正乙祠戏楼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走进戏楼的年轻观众已经超过了老戏迷,这种文化认同也给予戏曲蓬勃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在这里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守正创新中,老戏楼也在寻求新变化。据了解,戏楼重张以来,在传统演出之余也进行了昆曲直播、古琴演出、传统文化雅集等有益探索。

“接下来,正乙祠戏楼将继续以戏曲为根和魂,丰富和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把戏楼的历史底蕴、戏曲文化和胡同文化、老北京舌尖上的文化等有机结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孙明磊说。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新华网

责任编辑 / 裴怡楠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诗经图》: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下一篇:速滑世界杯北京站在“冰丝带”收官 中国队摘得2银4铜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