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屡被仿冒!合力斩断AI造假的黑手

    点击量:3489

近期,多起知名人士被AI仿冒事件引发关注。有账号仿冒知名医生,深夜带货推销所谓“保健品”。虽然很快被网友识破,但对医生本人造成很大困扰,当事人多次投诉,违规账号仍屡禁不止。

一段时间内,AI生成内容带有明显加工痕迹,大家尚能识别。随着技术发展,AI生成的画面、声音、视频越来越逼真,普通用户愈发难辨真伪。一些不法商家为躲避监管,通常选择在深夜直播,有的利用老年人警惕性弱、对新技术不了解,精准对其进行“收割”。

AI造假触及的不止直播带货。有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编“伪消息”、造“假新闻”,骗取网民关注点赞,实现流量变现。部分诈骗分子,深度合成受害者亲属、同事声音画面,精准施骗。

名人屡被仿冒!合力斩断AI造假的黑手

严防AI造假,关系社会秩序,也关系公民权益,是一个很迫切的话题。近来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都在内容审核、信息安全方面对生成式AI提出了要求。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刚性约束。

A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带来了新奇体验和产业进步,与此同时,不法分子也千方百计为谋私利钻空子。面对新挑战,确实需要想一些新办法,全方位提升防造假的能力。

网络平台的责任不可推卸,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审核识别,识别深度伪造内容。对于疑似AI生成的内容,应考虑在明显位置进行标识提醒,并做好相关内容的后台存储备案,以防止不法商家一删了之。监管部门应严格执法,对利用AI技术进行不法行为的人员和机构追根溯源、严查严处,加大震慑力度。网友则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多方求证,增强信息辨别能力。

技术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关键在于使用技术者,须怀揣一颗向善之心。期待多方协同发力,清扫AI造假乱象,让AI成为造福社会的超级助手,不能沦为不法分子的行骗工具。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利用职务便利收集倒卖学生个人信息,3人获刑

下一篇:“排队停车时间比看病时间都长” 记者调查医院停车难问题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