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位72岁高危患者

    点击量:119

全媒体记者 梁翊韬 通讯员 邢小宝

近日,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名72岁肝功能衰竭、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高危患者。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位72岁高危患者

此前不久,72岁的郭先生,因全身重度黄染、呼吸困难紧急送医。后经查提示总胆红素飙升至482μmol/L(正常值<21μmol/L)、肺动脉压高达118mmHg(正常值<25mmHg)、钠尿肽突破1200pg/mL(正常值<300pg/mL)……总胆红素482μmol/L意味着胆汁淤积已严重损害肝脏代谢功能,凝血机制近瘫痪,术中随时可能大出血。同时,胆红素毒性可导致多器官损伤,术后肝肾衰竭风险极高。肺动脉压118mmHg(正常值<25mmHg)提示患者右心系统濒临崩溃,任何麻醉或手术刺激都可能诱发急性右心衰竭;而钠尿肽1200pg/mL则进一步敲响心功能失代偿的警钟。

患者诊断为“恶性胆道梗阻”,需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解除黄疸。然而,手术面临三大技术难关:

1.血管与胆管的“双重挑战”。介入血管外科团队需在严重胆汁淤积的肝脏中,避开迂曲硬化的血管,精准穿刺直径不足3mm的胆管分支。术中既要防止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又要避免胆管撕裂引发胆汁性腹膜炎。

2.心肺功能的极限挑战。患者肺动脉高压达118mmHg,术中需全程保持特殊体位以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穿刺疼痛和操作刺激可能引发肺动脉压“风暴式”升高,导致心脏骤停。

3.多模态影像的精准护航。团队采用超声联合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重引导,实时监控穿刺路径与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毫米级操作中平衡胆道减压与心肺保护。

面对家属“不做手术只能等死”的恳求,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团队陷入两难: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无异于“死刑”,而PTCD虽是微创,但患者心肺功能极可能无法耐受术中刺激。

“介入治疗是唯一的机会,我们必须把微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魏林顶着压力决策。为降低风险,团队创新采用“阶梯式减压”策略:先以细针穿刺引流少量胆汁,待心肺功能短暂稳定后,再逐步置换粗导管完成充分引流。

术后第二天,患者总胆红素降至290μmol/L,心肺功能未出现进一步恶化。据魏林主任介绍:“介入治疗并不是‘打针穿刺’的简单操作,而是解剖、影像、病理生理的综合博弈。面对高危患者,我们既要敢冒风险,更要会控风险。”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手术,展现了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在高危胆道梗阻救治中的优势——以较小的创伤解决患者大问题。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介入血管外科医生正以“血管内穿行的艺术”,为更多传统意义上的“手术禁区”患者开辟生命通道, 提高生命质量,为其健康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 梁翊韬

审核 / 朱洵 周梦晓

终审 / 王勇

上一篇:驻马店市中医院:伏天将至,“冬病夏治”正当时

下一篇: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将举办第二届“帕金森患者见面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