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11
全媒体记者 梁翊韬 通讯员 黄杰 周甜
近日,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三科再次传来捷报:经过35天系统治疗,患有分离(转换)性障碍(俗称“癔症”)的13岁初中生小雅(化名)重焕生机,顺利返校开启新生活。这一成功案例不仅让医护团队倍感欣慰,更在当地教育系统引发关注,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典范。
小雅是一位13岁女孩,上中学。小时候父母经常在外打工,跟着姥姥和姥爷生活,后跟随父母到深圳上学。小学6年级时,小雅开始出现间断情绪不好,经常发呆、愣神。进入8年级后有自伤行为,控制不住用指甲掐自己脚,抓自己腿,把腿抓伤,曾用小刀划伤自己左臂,划完之后感觉到舒服。因琐事和母亲吵架,有一次晚自习时感觉自己很不好,出现脸麻木、手抖,控制不住想哭。在深圳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不检查不出来原因,住院期间,在医院走廊时想哭,上肢不自主抽搐。后回郑州某医院就诊,考虑为“抑郁焦虑”。在郑州住院期间凭空听到有声音喊自己。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深圳上学,结果上了2天上不了,仍有抽搐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左右,发作时脑子一片空白,意识不清。8年级以来几乎没有上过课,一直在奔波辗转各医院看病,觉得自己的病给家长带来了很多压力。后母亲经朋友介绍带着她来到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通过心理测评、脑功能评估及家庭访谈,儿童青少年心理三科团队确诊其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并不困难,它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消除诱发因素,如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恐吓,多关心孩子等。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儿少三科祁博主任的一席话让小雅父母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雅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再配以运动疗法,35天小雅痊愈出院,目前已经返回学校就读。
祁博表示,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如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转换症状,包括转换性运动障碍和转换性感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 梁翊韬
审核 / 朱洵 周梦晓
终审 / 孟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