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点击量:41

 不久前的第十二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驻马店市西平县的杨氏蛋雕展品大放异彩。这项稀有的非遗技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大家低头弯腰凑近展品探寻奥妙,纷纷赞叹守艺人的精湛技艺。展品创作者 —— 杨氏蛋雕第四代传承人杨玉和,现场进行讲解与技艺展示,还与观众互动,手把手教大家动刀雕刻,充分勾起了众人的好奇心。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一 溯源:从 “彩蛋” 到蛋雕 一门技艺的久远传承

西平蛋雕的渊源,藏在当地民俗与古籍记载中。旧时西平民间,逢年过节、婚娶生子、老人祝寿时,人们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会将蛋壳涂彩制成 “彩蛋”;随着时间推移,“彩蛋” 逐渐发展为在蛋壳上绘画、雕刻文字的蛋雕工艺,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

“我国蛋雕最早可追溯到 2500 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杨玉和介绍,《管子・侈靡》中 “雕卵然后瀹之” 的记载,讲述了古人在生鸡蛋上刻图案再煮食的习俗,最初这是富豪阶层的奢侈饮食方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初唐骆宾王《镂鸡子》、唐代白居易《和春深》等诗文,也都提及 “镂鸡子”“雕卵”,古时的 “雕” 既包含工具雕刻,也涵盖蛋壳绘画。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杨氏蛋雕技艺已传承 110 余年,以硬壳类蛋壳为原料,以雕刻刀为主要工具,技法随时代发展持续改进。到杨玉和这一代,他精通的技法达十余种,包括阴刻、阳刻、影雕、镂空、浮雕、拼雕、套雕等;创作题材更是丰富,山水花鸟、鱼虫走兽、人物建筑、传统纹饰、历史典故、红色经典皆以蛋雕展现。完成一件作品,需历经选材、去蛋液、清洗防腐、设计构图、雕刻、抛光、去膜、粘接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心与功底。

他家二楼的房间,既是创作室,也是展览室。三十余载匠心不辍,他创作了 500 余件蛋雕作品。在展示方式上,他的巧思尤为亮眼:特意在蛋雕内部嵌入暖黄灯泡,再于底座加装缓慢匀速的小转盘。通电后,柔和灯光从蛋壳的镂空纹路中透出,随着转盘转动,蛋雕上的花鸟、山水、人物图案随之流转,360 度无死角呈现细节 —— 光影在墙面投下灵动的轮廓,观众目光追随转动的作品,既能看清刻痕的深浅层次,又能感受图案的立体韵律,打破了静态展览的局限,每一次观赏都像在解锁新的视觉惊喜,让人过目难忘。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二 创作:0.2 毫米薄壳上的 “千刀万琢”

蛋雕被称为 “脆弱的艺术”,仅 0.2-0.3 毫米厚的鸡蛋壳、薄如纸张的鹌鹑蛋壳,稍有不慎便会碎裂,导致前功尽弃。杨玉和的创作,正是在这份 “脆弱” 中追寻极致的精致。

杨玉和自幼受家族蛋雕技艺熏陶,按长辈引导,先从绘画打下基础,尤其擅长彩色铅笔绘画 —— 其彩铅作品兼具艳丽色彩与逼真质感,笔下形象惟妙惟肖。他曾用彩铅创作 56 个民族头像及服饰,细节饱满、特征鲜明,与真实照片高度相似,精准还原了各民族风貌。而后他转向蛋壳创作,先练习蛋壳绘画,再钻研雕刻,逐渐开创镂空、套雕、拼雕、影雕等技法,丰富了蛋雕的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里,既有对家乡的深情:《我的家乡 —— 魅力西平》正面刻宝严寺塔、背面雕嫘祖塑像,两侧辅以县地图、棠溪源 “天然城堡” 等文化符号,海棠花点缀其间,让同乡见之倍感亲切;也有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套雕《双龙戏珠》巧妙用四种蛋壳打造四层结构,外层鹅蛋壳镂空,内层鸡蛋壳刻降龙与升龙,甲鱼蛋壳制 “夜明珠”,鹌鹑蛋壳做底座,活灵活现;更有对宏大主题的表达:鸸鹋蛋作品《万里长城》历经 10 余道工序、耗时两月,以影雕技法呈现长城的磅礴气势,蛋壳厚度仅 3 毫米,却承载了厚重的家国情怀。

西平酿酒历史悠久,深厚的酒文化底蕴在时光中沉淀,当地豫坡、棠河两大酒厂是承载这份传承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以匠心酿造延续西平酒脉。杨玉和则另辟蹊径,将传统工艺与酒文化巧妙联结 —— 他以易碎的蛋壳为原料,历经精细切割、耐心拼合、细致雕琢等复杂工序,创作出酒罇、酒杯、酒缸、酒碗等系列蛋壳拼雕工艺品。这些作品中,酒罇纹路古朴似载千年酒香,酒杯造型雅致尽显饮器之美,酒缸肌理逼真如蓄满佳酿,酒碗轮廓鲜活似待奉宾客,每件都细节满满、巧夺天工。这份独特创作,不仅为西平厚重酒文化增添鲜活艺术氛围,更让当地酿酒历史通过具象非遗技艺生动呈现,实现传统酒文化与民间手工艺的精彩碰撞。

“一件作品少则 1至2 周,多则 2 个多月,得刻十万刀甚至几十万刀。” 杨玉和说,创作时必须全身心投入,胆大心细,才能让蛋壳 “涅槃重生”。杨玉和的《我的家乡 —— 魅力西平》耗时两个多月,在一枚鸵鸟蛋壳上以浮雕、镂空、拼雕技法呈现宝严寺古塔的飞檐斗拱,瓦当细节的点刻密度达每平方厘米 300-500 点;《百鱼图》鸵鸟蛋雕刻栩栩如生,呈现群鱼嬉戏的动态场景,既保留传统蛋雕的民俗意涵,又融入当代艺术的空间观念。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三 创新:深耕影雕技艺 拓展蛋雕表现力

影雕是近几年来新兴的蛋雕技法,融合绘画光影与雕刻技法,杨玉和通过不断摸索、研究,掌握了这项新技术。该技法通过蛋壳明暗层次,最终呈现出影像的逼真效果,还将传统石雕影雕 “去黑留白” 原理创造性应用于禽蛋表面,成为蛋雕艺术中极具表现力的技艺。

杨玉和介绍,影雕的核心是利用绘画素描基础,通过刻刀在蛋壳表面利用厚薄形成类似素描的黑白对比;而鸸鹋蛋壳因自然呈现墨绿、浅蓝、白三色渐变,可直接用于多层次影雕创作,无需额外染色。

技法上,影雕与其它雕刻技法同样需先在蛋壳表面绘制线稿,再根据画面明暗分布,运用 “疏密法”“轻重法” 等技巧 —— 高光部分以稀疏浅点表现,暗部则通过密集深凿增强对比度。这种技法尤其适合表现人物肖像的面部肌理、山水云雾的虚实变化,以及花瓣色泽的自然过渡。

杨玉和采用鸸鹋蛋作为影雕载体,其具有天然的分层色彩体系 —— 外层黑绿色、中层蓝绿色、内层白色,这种材质特性为影雕创作带来三重突破:色彩层次的自然延伸、立体雕刻的物理支撑、光影表现的空间拓展。《哪吒传奇》鸸鹋蛋雕中,他通过逐层雕刻实现色彩过渡:保留外层黑绿色表现风火轮的烈焰纹理,刻至中层蓝绿色呈现混天绫的渐变飘带,最终露出内层白色塑造哪吒的肌肤质感。这种 “一壳三色” 的天然色差,使画面无需人工着色即可呈现水墨晕染般的层次感。而且,鸸鹋蛋的透光性优于鸵鸟蛋,且中层蓝绿色具有半透明特质。在《哪吒传奇》作品中,杨玉和在蛋壳内部安装微型 LED 灯,当光线穿透混天绫的镂空雕刻时,蓝绿色中层会折射出翡翠般的光泽,使飘带仿佛在火焰中若隐若现。在《包青天》影雕作品中通过雕刻深度控制光线折射角度,使黑脸部分呈现哑光质感,而额头月牙标志因保留内层白色且未完全穿透蛋壳,在灯光下形成柔和的光晕,强化 “明镜高悬” 的象征意义。

杨玉和说,从文化层面看,影雕不仅是技艺创新,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 它将蛋壳从节庆装饰品,提升为可承载历史叙事的艺术载体;且因其不易褪色、可长久保存的特性,成为记录地方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媒介。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四 传承:让非遗从 “展柜” 走进民众日常生活

2024 年,在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 “山东手造” 精品展上,杨玉和的两件作品引发关注 ——《呼吁和平拒绝战争》斩获 “荷花杯” 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松鹤延年》获银奖。这并非他首次获此殊荣:2022 年 10 月,他以套雕手法创作《党在心中》,在鹅蛋内套大鸡蛋、大鸡蛋内套小鸡蛋,作品中央套刻中国共产党党徽,寓意 “党在心中”,该作品在当年 11 月全国蛋雕名家邀请展中,凭创意新颖、工艺复杂、技法高超荣获铜奖。

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展品吸睛,到全国性展会的荣誉加身,杨玉和正用一把刻刀,让脆弱的蛋壳蜕变为承载文化的艺术品,推动西平杨氏蛋雕这门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蛋雕不是锁在展柜里的‘老物件’,得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学。” 这是杨玉和常挂在嘴边的话。深耕创作的同时,他始终把传承放在心上,用一系列贴近大众的行动,让杨氏蛋雕 “活” 起来。

他的工作室里经常迎来前来学习、参观的青少年,演变成了传承技艺的微型课堂;文化部门举办的公益课上,他提前备好空白蛋壳、刻刀,不空谈理论,从清理蛋壳、抽取蛋液等基础步骤教起,还会握着学员的手感受刻刀 “轻走慢划” 的力度,穿插自己初学刻破蛋壳的故事,让 “胆大心细” 的匠心在笑声中传递;非遗展览中,他的展台总是充满互动感 —— 给孩子讲解蛋壳花纹的由来,为观众演示简单线刻技法,让原本冰冷的展品,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载体;走进社区与学校时,他 “因材施教”:教社区老人刻 “松鹤”“福字”,聊西平彩蛋老习俗;给中小学生开 “卡通蛋雕” 课,让孩子们刻绘小动物、校园风景;还邀请青少年参观工作室,展陈从鹌鹑蛋微雕到鸵鸟蛋作品的系列藏品,讲解创作过程,鼓励他们亲手雕刻蛋壳,感受 0.2 毫米薄壳的脆弱与坚韧。

目前,河南省蛋雕民间艺人稀少,近两年掌握新创影雕工艺的人在全国更是寥寥。“蛋雕艺人既要有雕刻知识,还得会书法、绘画基础技艺,需要全身心投入。” 杨玉和坦言,非遗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但他会笃定前行,希望在青少年心中种下 “守护传统” 的种子,让传统蛋雕的匠心代代延续。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杨氏蛋雕传承人杨玉和:以刀为笔琢蛋壳 非遗技艺“活”起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文旅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 李昂

审核 / 王文娟

终审 / 孟继恩

上一篇:“戏”聚京城!驻马店文旅邀您开启天中之旅

下一篇:河南,被圈“粉”了!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