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曲转悠扬的丝弦道、口感醇厚的豫坡酒、匠心独运的核桃雕花工艺、面香四溢的老查记大馒头、花样精美的天中剪纸......这些多姿多彩的天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体验。
为充分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驻马店市文化馆特别推出“天中非遗”系列线上展播,将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云端分享,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蔡重阳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
CHONGYANG
历史起源
重阳习俗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相传东汉上蔡人桓景师从费长房游学,听从其劝告,于九月九日携全家登上冈山的蔡侯望河楼避祸,遂得平安。这一典故便成了重阳登高习俗的发端,并自上蔡向外传播,渐成风尚。两晋南北朝时,重阳习俗进一步发展,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不仅延续登高传统,还会以素食为食,将此日称作“素节”,相关习俗也随之风行全国。
《天下重阳源上蔡》
习俗内涵
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沉淀,重阳节的内涵不断丰富,除原始的登高习俗外,逐渐演化出佩插茱萸、赏菊饮菊酒、尊老敬老、食重阳糕等多元习俗,共同构成了重阳节的文化符号。
01
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的习惯,寓意避灾祈福,同时也象征步步高升。文人雅士饮酒会友、吟诗抒怀,百姓登楼攀岭,寄予安康之愿。在上蔡,人们登高的首选之地便是蔡侯望河楼,传承千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02
佩插茱萸
茱萸雅称“辟邪翁”,香味浓郁,能驱寒祛湿。重阳日,人们佩戴茱萸绛囊、插茱萸枝,并有互赠绛囊和互比囊香之浓的习俗,寄托了驱邪避灾、祈愿平安的美好期盼。2007年,上蔡重阳茱萸绛囊被列入首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
赏菊饮菊酒
重阳日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时节不仅有赏菊的风俗,人们还采摘野菊酿造菊花酒,以备来年使用。2018年,上蔡县重阳菊花酒酿造技艺入选驻马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九重阳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04
尊老敬老
重阳日这天,为老人缝制生肖属相茱萸绛囊、敬菊花酒、扶老人登高望远、祝老人洪福增寿逐渐演化成重阳节的核心礼俗。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05
食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通常以糯米粉、粳米粉、赤豆、白糖等为主要原料,常点缀枣、栗、杏仁等果料。讲究的重阳糕通常做成九层宝塔状,糕面印双羊图案,以应“重阳”主题。通过“吃糕”替代“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百事俱高。


传承发展
作为重阳习俗发源地,上蔡县持续推动节俗传承。2003年,国家重阳节邮票首发式暨首届重阳文化节在上蔡举行;2005年,上蔡县获评“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11年,上蔡重阳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上蔡县通过举办“重阳文化节”、评选孝心模范等活动,深化“尊老、敬老”之风,让传统美德融入当代生活,为重阳习俗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重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感恩与敬老精神
上蔡重阳习俗正是这一文化的生动体现
让我们共同传承
将孝亲敬老风尚代代相传!
CHONGYANG
#今年的重阳节,您准备如何陪伴家中长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文旅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 李昂
审核 / 王文娟
终审 / 孟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