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276
通讯员:龚楠楠 经蕊溪

笔,是沉的。
这并非物理的重量,而是在我成为检察宣传干事一年间,指尖最真实的触感。它不再是学生时代那支任才情流淌的钢笔,也不再是初入职场时那本简单记录事务的笔记。它的重量,源自落笔时那份沉甸甸的托付——在凛冽的法条与温热的人心之间,搭建一座相通的桥梁。
这份重量的初次感知,是在2025年3月那个春寒未消的下午。
我跟随公益诉讼检察官,探访确山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老师。工作室内,杨老师讲述着这项国家级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没有铁花绽放的璀璨,但在质朴的言语与恳切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亟待守护的光亮。
更触动我的,是身旁身着检察制服的同事们。她们凝神倾听,细致询问,那抹沉静的“检察蓝”与这充满历史感的空间构成一幅和谐画面。他们的目光里,没有猎奇,只有将这份璀璨纳入法治守护之下的郑重。
那一刻我恍然,我的笔,要记录的不只是技艺的存续,更是“检察蓝”为守护文明星火所付出的努力;我的职责,是为法治的声音,在广阔的社会图景中寻找清晰而温暖的回声。
这份职责的领悟,在不久后的一次直播脚本撰写的经历中得以深化。
最初接触检察宣传时,我总是不自觉地被法律的严谨表述所吸引,习惯性地将“促进社会治理”“强化法律监督”等专业术语原封不动地写进稿件。我以为这就是专业,这就是精准。
直到我将那份充满“法言法语”的脚本初稿交给主任。她仔细审阅后,沉吟片刻,温和地看向我:“我们工作的价值,不在于自己说了多漂亮的话,而在于让检察官们做的那些扎实工作,能被群众真切地看见、准确地理解。”
此话如镜,照见了我的误区。此后,当我再次提笔,我不再搬运术语,写“公益诉讼”是“为青山绿水当守护人”,写“未成年人检察”是“给迷路的孩子点亮一盏灯”。
我逐渐懂得,最好的普法,不是让法律走进象牙塔,而是让它走进菜市场、走进小区里、走进老百姓的茶余饭后。我的笔,就是要让法治的声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出专业的底气。
而真正让我找到内心笃定的,恰恰是在一个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时刻。
当我整理着近一年的工作资料,屏幕上,是已成过往的新闻稿件;文件夹里,是可能永不再打开的原始素材。忽然间,我明白了。我的工作,或许从来不是制造“爆款”。
单篇稿件会过时,热点流量会退潮,但这一篇篇、一段段累积起来的,不正是在为检察工作留下最真实的切片吗?我写的每一篇普法稿,都像一颗不知飘向何处的种子;我记录的每一个检察瞬间,都是在为法治进程留存最质朴的见证。价值的回响,未必需要外界的掌声,也可以是发自内心的笃定。
如今,国家记者日又至。我依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但我知道,我守护着另一条纽带——一条连接专业法治与公众认知的通道。
我的笔,便是这通道上的一盏灯。此岸,是法律殿堂的严谨与专注;彼岸,是万千民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盼。我愿做那个安静的掌灯人,不掩盖曲折,不虚饰光芒,只在日常中深深扎根,用每一次真诚的记录,让法治的力量与温暖,如期抵达。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检察
责任编辑 / 侯恩世
审核 / 刘胜利
终审 / 赵俊峰
下一篇:返回法政驻马店图文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