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喜——天中作家群里的多面手

    点击量:10万+

与朱国喜第一次见面是在去年的春夏之交。那时,《天中晚报》副刊刚开个新栏目《文学汇》,每月出两期。乡土散文是天中文学创作的亮点之一,《天中晚报》副刊部就打算先推出“驻马店乡土散文四作家”。确山籍作家朱国喜作为四作家之一,记者约见了他。

朱国喜是一位中年教师。面容清瘦、戴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他,透着一股书卷气。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多次去确山采访,都是事先联系朱国喜,并由他陪同。他总是一口答应,全程引导,一点也不嫌麻烦。与他接触多了,便知道他是一位工作认真、待人真诚、和善热情的人,为宣传确山县的山水人文不遗余力,是典型的爱家乡胜过爱自己的作家。

谈到朱国喜,我们不得不重点谈一谈他的文学创作。在这条布满荆棘和艰辛的“长征”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稳、很扎实,走出了一条不平常的文学创作之路,成了天中作家群里不可多得的文学创作多面手。10月19日,记者再次联系朱国喜,听他详细讲述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

人物小档案

朱国喜,男,1968年10月生,确山县竹沟镇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确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学高级教师,曾用笔名“流光易抛” “盘龙望月” “云卷云舒”等,先后在《人民日报》《读者》《牡丹》《天池》《大河报》《新课程·语文导刊》《河南日报》《河南工人日报》《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小说集《开花的红尘》,著有散文集《梦里落花》《缝在棉袄里的母爱》《月是故乡明》《七闲集》和诗歌集《岁月留声》等。部分小小说、散文、诗歌、诗词作品入选年度《值得中学生珍藏的校园小小说100篇》《值得中学生珍藏的小小说100篇》《值得中学生珍藏的散文100篇》《中国散文选粹》《天中诗集》等,散文《一棵树的幸福》入选2013年郑州市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阅读试题。

评书、小人书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朱国喜出生于确山县竹沟镇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靠地里仅有的一点收入养家糊口。由于家庭贫寒,他买不起书,阅读文学名著对他来说更是天方夜谭。然而,农家的孩子自有读书和接近文学的办法。

采访中,问起他小时候的读书之路,朱国喜似乎沉浸到了回忆之中。他说:“我小的时候,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无书可读,更无钱买书。所幸,那时候功课不重,课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以听评书,看连环画。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学校有大喇叭,固定在一棵大树上,每逢我们上午放学时,大喇叭都会准时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像《岳飞传》《杨家将》《七侠五义》《叶秋红》《三打乌龙镇》等。我就和同学趴在学校大树下的石板上,一边写作业,一边听评书,两不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置办了一件大东西——买了一台长江牌收音机,听评书更方便了,《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最吸引我的。我从评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对文学(后来知道那些评书叫话本小说)产生了朦胧的喜爱。”

谈起对小人书的记忆,朱国喜好似在品味记忆留给他的余味。他说:“我对连环画的记忆太深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喜欢看连环画,背着母亲买了不少的连环画,床下面藏了很多。那时,连环画一两毛钱一本,几十本《西游记》连环画我几乎买全。后来,有一段时间,我还在集镇上摆过地摊,让不认识的小孩有偿阅读我收藏的连环画,二分钱一本。至于挣了多少钱,我记不清了。”

朱国喜说:“当然,影响我的还有大鼓书和我姥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经常有说书的艺人晚上到某个村说书,我每晚都去听,兴致勃勃,听到散场,回去后讲给父母听,父母夸我记得清、学得像。”

“我姥爷是我母亲的叔叔,老年时寄居在我家,他有一本《水浒传》,但很少让我看,怕我弄烂了。我只得趁他不在时偷偷找出来看,囫囵吞枣,却觉得很有滋味。另外,姥爷经常让我代他给远在青海的舅舅——他的儿子写信,这无意中磨炼了我的性格,提高了作文水平。”朱国喜说。

发放报刊、泡图书馆点燃了热爱文学的火种

在师范读书期间,朱国喜曾担任过班里的学习委员,兼负责发放同学订阅的报刊。这给了他拓展阅读面、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他趁同学们吃晚饭的间隙,把从门卫室领来的报刊有选择地浏览一遍,其情景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师范学校藏书丰富,朱国喜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大量文学书籍阅读,小说、诗歌、散文无所不读,中外文学名著均有涉猎。每逢寒暑假,他更不忘借几本带回家,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回忆起师范学校的读书时光,朱国喜说忘不了对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有影响的老师乔莉和闫振宇,他们先后担任过自己的班主任。乔莉教《文选和写作》,课讲得特别好,无疑对他走上文学之路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闫振宇是三年级时的班主任,不教课,却让学生写自传。朱国喜的一篇自传受到班主任的表扬,朱国喜受到很大的鼓舞。

坚持文学创作,有了沉甸甸的收获

像许多初涉文学创作的作者一样,朱国喜最早的文学创作是诗歌,他默默无闻地写新诗,不求发表,只图自娱,抒发生活带来的感受。记者随手翻阅他的诗集《岁月留声》,感受到了一个文学青年对生活、工作和友情、爱情满怀火热的心,对文学执着的情。进入新世纪,朱国喜结识了不少诗词界的文学前辈,受县诗词学会周保成、李佺有和市诗词学会张俊峰等人的影响,渐渐喜欢上了旧体诗创作,写出了一些颇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在市内外某些诗词专刊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了确山县古今诗词选《朗陵雅韵》。

2010年10月,朱国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小小说集《开花的红尘》,收录了他在报刊和网站上发表的百余篇小小说。他把小小说比作开在红尘中的小花,虽不起眼,但也悦目,自成风景。小说选材广泛,涉及教育、家庭、婚恋、政治、商界,生活百态,无所不包。朱国喜的小小说写作开始于2007年。那年暑假,朱国喜创作了一批小小说,在《天中晚报》副刊几乎每月都可以看到他的小小说作品。谈到小说,他说喜欢读小说,还爱写小说,就像在《小小说选刊》举办的征文大赛中他获奖的那篇文章的标题《小小说——我和学生的挚爱》。

朱国喜发表的处女作是散文,一篇不足千字的《觅春》,刊登在2006年春天的《驻马店日报》副刊上。

这些年,朱国喜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散文,发表最多的也是散文,取得成绩最突出的同样是散文。他的系列乡土散文与众不同,语言朴实无华,透着浓浓的家乡情、亲人情和朋友情,对家乡、亲人的深爱像一股潜流奔涌于字里行间。很多阅读其散文的读者都称赞他的散文有味。截至目前,他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梦里落花》《缝在棉袄里的母爱》《月是故乡明》《七闲集》等。《七闲集》是一部四五百页的散文集,后边附有部分旧体诗,是作者2014年、2015年创作的散文作品,与早期的《梦里落花》相比,选择材料、组织结构、遣词造句更趋成熟。

谈到散文创作,朱国喜说,用散文记录生活,记录感想,记录人生的经历,也是一种享受。

采访临近结束,当记者问他对写作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如何评价时,朱国喜深有感触地说:“写作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精神更丰富、思维更缜密。感谢写作,感谢小说、散文、诗歌。最后,我还要感谢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这三个男人分别是确山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新平、确山县作协主席李新华、《天中晚报》副刊部主任张广智。张新平是我文学创作的引路人,李新华是我文学创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张广智为我的文学创作搭建了奔跑的平台。两个女人是我的母亲和妻子。母亲给予我宽厚仁慈的教养,是我创作的不竭动力;妻子美丽贤惠,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艺术天中

责任编辑 / 郭建伟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访驻马店市女作家李凤仙

下一篇:“非遗”进公园 现场制香包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