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李斯文化”
——记我市女作家、长篇小说《大秦李斯》作者李凤仙
□晚报记者 王莹 文/图
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细雨轻轻敲打着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宽大的叶子在路灯下泛着碧绿温润的光。伴着沙沙的雨声,从文苑楼里传来周末舞会曼妙的舞曲,优美的旋律如一条柔软的丝带,在空气里袅袅飘荡,一点点探进历史系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在教室的一角,一名瘦弱文静的女生正专心致志地读着《简爱》。她时而蹙眉、时而落泪、时而微笑、时而叹息,完全沉浸在书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每次读《简爱》,她都会沉醉于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坚贞纯洁的高尚爱情里。书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悬念的巧妙设置、优美流畅的语言,令她叹服。此时,她心中再次涌起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向往。她合上书本,在这个美好的雨夜,悄悄写起了第一首小诗。这个女生就是25年前的李凤仙。
李凤仙,女,上蔡县人,中学教师,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上蔡李斯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天中晚报》《休闲读品》《东方散文》等报刊,是驻马店市“五个一工程”创作生产扶持项目、长篇历史小说《大秦李斯》的作者。
“大学时期,我是出了名的‘书虫’”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红楼梦》,那时学习任务重,只能偷偷读,不能细细品。大学时期,我是宿舍里出了名的‘书虫’。凡是学校图书馆里的中外名著,我几乎都读,最喜欢的几本是《简爱》《飘》《基督山恩仇记》《红楼梦》。”1月16日,和煦的阳光照得人暖意洋洋,上蔡县一中办公楼里,李凤仙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与记者侃侃而谈。
“我曾经一度痴迷红学,不仅读原著,还阅读相关的论文。《红楼梦》中的诗词我大都会背。我很喜欢古典文学,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我学的是历史专业,所以也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关于历代皇帝、历代后妃、历代将相之类的书籍我都会借来看。由于经常借书,图书馆的几个管理员都认识我。我每次去借书,他们都会对我报以微笑,目光里含着赞赏。”李凤仙告诉记者,除了读书外,她还有写日记的习惯,经常写一些随感,倾吐自己的快乐与烦恼。
大学时候,她写了很多诗歌、散文、随笔,偶尔也尝试着写短篇小说,却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从不示人。“我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这种方式去感受生活的诗意与乐趣。有时候也有投稿的冲动,可又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幼稚,就留着自己欣赏。我参加工作后的十多年里,虽然工作忙,但对文学的痴情从没改变过。” 李凤仙说。
“我喜欢在寂静的夜晚写作”
“我喜欢在寂静的夜晚写作,坐在电脑前,让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指尖轻轻流淌。那段时间,我热衷于网络写作,写的多是散文和诗歌,还曾经连续上过网站的月度明星榜,每天乐滋滋地看自己文章的点击排行榜,乐此不疲。”李凤仙说, 2007年,她学会了打字、上网,开始在红袖添香、泥胚网等写作网站写东西。
有一次,李凤仙和一位好友聊天,好友对她说:“你写的文章不错,可以往报刊投稿。” 然后好友发给她《天中晚报》副刊部的邮箱,李凤仙就试着投了一篇《我的父亲》。
“那是个初夏的傍晚,天上还挂着一抹彩霞,习习微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我推着自行车走进校园,准备上晚自习。这时,同事拿着一份报纸叫住我说:‘凤仙,过来看看,这是你的文章吗?’我接过来一看,可不就是两个星期前投的那篇稿子,居然在《天中晚报》的副刊上发表了!看着变成铅字的文字,我内心一阵欣喜激动。真是百感交集,我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忽然觉得文学的路那么宽敞明亮,一下子有了自信心。接下来我一发而不可收,开始接连不断地向《天中晚报》投稿。每每看到报纸上自己的文章,心中的喜悦便一层层荡漾开。” 李凤仙用近乎诗意的语言向记者描述写作给她带来的快乐。
每次投稿之后,李凤仙心中便升起一份希望,她说她喜欢那种期盼,那种等待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就像享受明媚阳光、清新空气。近十年里,李凤仙陆续在《天中晚报》上发表了30多篇散文。
“《天中晚报》就像是我的娘家,让我感到亲切温暖。我最感谢的是天中晚报副刊部主任张广智,是他给了我写作的自信,是他成就了驻马店文学爱好者心中的梦想。” 李凤仙感慨地说。
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2014年10月的一天,李凤仙忽然接到上蔡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柳书波的电话,他邀请李凤仙参加驻马店市第二届文学中青年高级研讨班。李凤仙欣喜若狂,为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而激动不已。
“李佩甫的课对我的触动很大,他靠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写作,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一位知名作家和省作协主席。在培训班,我认识了很多驻马店文学圈的朋友,他们斐然的成绩令我羡慕。同样痴迷于文学,别人能做到的,我想我也能做到。我暗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写出点有价值的东西。”在几天的学习中,李凤仙认真聆听了几位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写作经验。这次培训让她受益匪浅。
李凤仙的家毗邻上蔡一中,这里是秦朝丞相李斯的旧宅,时隔两千多年,当年的一切早已灰飞烟灭,能够让人们记起李斯的只有两块纪念碑,一块是李斯井纪念碑、一块是李斯旧宅遗地纪念碑。
“真正能够让人们怀念李斯的东西,恐怕是位于我们家后面的李斯坑。” 李凤仙告诉记者,当年李斯被腰斩之后,赵高为了泄愤,派人将其老宅掘地三尺,经年累月形成了今天这个芦苇坑。
李凤仙常常站在自家的后阳台上眺望,看着那一坑芦苇,心中感慨万千:千古一相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作为上蔡人,除了研究李斯的专家学者外,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李斯波澜壮阔的一生?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贡献?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位毁誉参半的上蔡历史文化名人?李凤仙想写李斯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李斯”
“作为一个上蔡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李斯文化,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李斯、理解李斯。”李凤仙说,有了这个念头,她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好在她学的是历史专业,平时比较喜欢收藏阅读历史书籍,这些都成了她写李斯的优势。
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李凤仙在图书馆和电脑上查阅大量资料,还去拜访上蔡县研究李斯的专家尚景熙,认真聆听他的见解。尚老先生很赞赏李凤仙的计划,并送给她一本《李斯评传》,这成为李凤仙写作的最好参考资料。
李斯虽曾是上蔡的一介布衣,但胸怀大志,能够在历史机遇中审时度势,顺应时变,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首位丞相,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是个了不起人物,是上蔡人的骄傲。上蔡人不写李斯谁写李斯?但要写这样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确实很难把握。迷茫的李凤仙找到市作协主席刘康健,刘康健建议她把李斯当成一个普通人写。
“李斯有功有过、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痛苦,也有挣扎,他身上最能体现人性的复杂。写李斯的人很多,我一定要写出自己心中的李斯。” 李凤仙说,刘康健对她的悉心指导,让她在写作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和进步。
写作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
2015年春节前,李凤仙开始写长篇历史小说《大秦李斯》,写作的过程是辛苦的。“我每天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电脑前码字。两三年的时间里,我几乎与电视绝缘。为了支持我写作,爱人默默地承担着一切家务。他有时提议,周末到附近景点转转,可一想到小说还没完成,我只能笑笑说,等我写完了,好好出去玩。我也爱美,也喜欢逛街买衣服,可这些对我来说成了一种奢侈,我浪费不起时间。如今,这部30多万字的小说终于定稿。” 李凤仙告诉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活不会亏待每个努力付出的人。李凤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李斯》在2016年6月获得驻马店市“五个一工程”创作生产扶持项目。2016年,陕西的一家省级杂志《休闲读品》向她约稿,她的《一代名相泣黄昏》一文刊发在2016年第二期《休闲读品》上。与此同时,关于李斯文化的一些文章也相继在《蔡明园》《秦风楚韵》等杂志上发表。李凤仙还加入了中国·上蔡李斯文化艺术研究会,并担任副秘书长,成为上蔡研究李斯的有关人员中最年轻的女性。同时,她还加入了驻马店市作家协会,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写作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李凤仙在写作中感受着创作的充实、收获的喜悦,这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