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62273
一、现实分析: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一)善恶是非不分
近年来,一些人是非善恶观念颠倒,美丑界限不清,导致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现代社会在解放个性追求自由崇尚新式道德的过程中,严重削弱了道德的权威地位一方面政府树立的道德模范和英雄任务失去了应有的光环,道德的说服力影响力越来越弱 另一方面,社会似乎越来越被动地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潭,不少人觉得不存在所谓普遍性的道德法则,一些人对待道德规范的方式不再是敬畏的神圣的,而似乎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可以肆意践踏的。
(二)义利关系错位
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全面渗透,严重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义利观和道德的理想色彩,什么是“义”和什么是“利”的标准在暗暗发生变化,相应地人们在谋利动机、谋利手段和谋利的道德评价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也产生一了一些道德价值上的迷失和困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相生共荣被不择手段的利益追求所取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假冒伪劣、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失德现象屡禁不止。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中,存在着一种极端的否定道德的义利错位倾向,即“见利忘义”。[王泽应:《论社会三义义利观的本质内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三)诚信严重缺失
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里失信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极大地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以及政府信用三个大的方面。个人信用失常的事例屡见不鲜、企业信用失常现象严重、政府的公信力的公信力也使社会诚信的底线受到挑战。
(四)社会公德失范
随着公共生活的迅速发展,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我行我素等对公德的漠视挑战和破坏着公共秩序与社会规则。社会公德缺失现象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两个方面: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们不讲文明礼貌,不讲信用,不尊重他人,而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的现象更是少之又少。不讲卫生、乱插队、占有公共财产、在公共场所吐痰抽烟等等个人缺失社会公德的现象到时层出不穷;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破坏人类生活的人文环境。
二、本质透视:我国当前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双重效应
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率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道德问题却又随之而来,传统以亲情、血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进入到了以利益、博奕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多元价值观等与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消费、多元社会主体等密切相关,这就是学术界常为讨论的市场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二)政府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不足
当前,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依然存在面临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观念和理论研究落后制度机制不健全社会管理主体职能发挥不充分社会矛盾的诱因增多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等方面,这些问 题的产生和蔓延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也加速了道德问题的产生,加大了道德问题的严重性。
(三)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重德,主要是“私德”而非“公德”。 在我国漫长社会历史发展中,构建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和国家伦理体系,这样一个丰富庞大的体系导致我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甚至艺术当中都充满了泛道德主义的特点。而这种丰富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被我们现代社会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公德”观恰恰成为了最为薄弱和内涵有严重缺陷的一个环节。
(四)道德建设方式方法缺乏社会广泛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榜样教育、群众运动推动到制度约束,我国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道德标准呈现多样、多变的趋势。不仅如此,由于缺乏道德建设方法的统摄体系与标准,也使得民众很难对某种阶段性的、时期性的道德教育以及建设方式产生持久而广泛的认同。
三、路径选择: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保证
严肃法律法规和政策,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做法,严厉打击严重失信的不法之徒和社会渣滓; 抓紧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尽快制订对见义勇为给予激励 免责和保障的法规( 如好人免责法) ,不给利己主义以怨报德等悖德行为以滋生和复萌之机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管作用,依靠法纪政策强大的威慑力和制裁力,制约失德悖德行为,这样更有利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将人们的行为引入公义良俗积极向善的健康轨道,推动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政务诚信的表率为带动
政务诚信决定着公民的道德理想,引领公民诚信风尚,是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首先,加强制度诚信建设,以公正有效的社会行为规范为载体,在制度中体现责任意识和诚信精神;其次,强化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建设,政府通过诚信示范等举措恢复执政为民的本色;再次,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践行能力,强化政府诚信的内功修炼;最后,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培育积极社会心态,使政务诚信与公民道德素质成正向互动。
(三)强大的道德舆论建设为推进
道德舆论的作用和功能是: 作为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来达成道德共识,融通公德私德,影响道德行为,推动道德建设。新道德建设必须在合理、科学、积极的舆论氛围中才能得以不断推进。立足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任务,当树立这样的道德舆论评价准则: 一切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反之则是不合理的。这其实是一种“义利合一”的道德舆论评价准则。
(四)强化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为根本
在实际的道德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公民的道德认知水平,途径和归宿是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道德实践是知、行实现“统一”的结合点。只有通过道德实践,道德领域范围内的“知行统一”才能实现完美结合,知行统一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道德实践的威力,此时的道德建设实践才最有成效。
(五)动员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为助推剂
公民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情,是每个公民的事情,当然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实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又具有参与性的系列活动,把社会各界人世组织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到道德建设活动中去。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当前社会改革中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德、好典型及时的大力弘扬,把群众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方法及时总结推广,我们的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受到实效。如果仅仅停留在道德论说的层面止步不前,道德建设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就会流于形式而不发发挥其影响社会价值导向的应有作用。
(六)培育行为主体高尚的道德人格为内驱力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人格”是对“人”重新把握的需要。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也要求必须通过道德人格教育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同。必须发挥道德人格教育传播社会价值规范、道德标准的作用,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人的道德人格本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课题主持人:朱金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课题参加人:路向峰 田训龙 朱紫祎 王红阳 朱雨田 孟魏巍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责任编辑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下一篇:提升我国党政智库知识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