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策研究

    点击量:15858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突出重点领域、强化载体建设、创新推进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全省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逐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是规模总量快速扩张。“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6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5%,全国位次由2012年前的长期末位提升到2015年的27位。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7%,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3%。
       二是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固定投资年均增长22.5%。今年1-7月服务业投资增速继续较快增长,增速为16.9%,高于全社会投资、二产投资增速4.1个和8.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48.7%。
       三是税收贡献大幅提升。“十二五”末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58%,五年提高15.3个百分点。今年1-7月服务业完成税收同比增长5.4%,高于全部税收2.5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59.4%。
       四是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末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0.2%,服务业市场主体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85.8%。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0%以上、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5%以上都在第三产业,新登记注册服务业市场主体占全部新登记企业的86.4%,服务业成为就业创业的主渠道。
       五是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成为带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000亿元,入驻企业1.37万家,形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集群8个。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考虑
       基本思路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质量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专业化与融合化相结合,加快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服务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5万亿元,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
       三、“十三五”服务业发展总体安排
       (一)壮大主导产业。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质量效益为方向,着力提升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引领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现代物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围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空、铁、公、海国际多式联运,强化郑州国际物流枢纽和大通道功能。二是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建设一批与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相配套的物流园区,完善区域分拨和城乡配送网络。三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快递、冷链、保税等特色物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物流基地和企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信息服务。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示范城市、基地和企业开展技术、模式和服务创新,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和园区建设,推动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和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发展。二是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快大数据实验区建设,推动工业、农业、创新创业、政务等大数据应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三是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支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国家物联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四是围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大力发展配套服务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
       ——现代金融。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金融豫军”崛起,壮大省级金融主体,组建设立一批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二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郑交所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转型,健全企业上市融资服务体系,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平台。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加强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产品创新。力争到2020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文化产业。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特色村镇。二是加快发展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虚拟仿真应用、3D打印等新业态。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推动与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融合发展,打造集原创策划、交易展示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创意设计产业链。四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和海外文化传播平台,增强太极、少林等中原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旅游业。突出强化四个方面:一是以优势资源为核心强化“老家河南”形象,依托“一河两拳三山四都”资源,打造根亲文化、古都文化、中国功夫、山地休闲、健康养生等旅游目的地品牌。二是以全域旅游为方向强化重点区域发展,推动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重点区域资源整合,建设跨区域生态风景道、无障碍旅游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是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强化产业扶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支持272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四是以智慧旅游为引领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
       ——健康和养老服务。一是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基础服务,壮大康复护理、家庭护理等紧缺服务,培育保健指导、健身美容等专项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和体育休闲产业,建立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二是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规模,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提高机构养老社会化水平,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开展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制试点。三是推动健康养老和旅游、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养老健康示范园区和健康养生基地。
       (二)培育新兴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创新突破,加快发展科技和教育、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居民和家庭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
       ——科技和教育。重点发展七个领域:一是加快发展研究开发及其服务,认定和扶持一批对我省战略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强的省级研究机构。二是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三是加快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四是推动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建成一批高校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五是鼓励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积极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六是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争创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七是大力发展教育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壮大机构,培育品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
       ——商务服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国内外企业来豫设立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建设区域性管理营运中心。二是引进培育一批国家级、区域性品牌展会,巩固提升郑州区域性会展中心地位。三是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广告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四是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会计、法律、管理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引导其向服务业“两区”集聚发展。五是加快培育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知名品牌。
       ——服务外包。充分发挥郑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带动作用,发展一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拓展服务外包领域,争取境外客户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外包业务向我省转移,推动医疗、旅游、养老健康等服务领域释放外包需求。
       ——居民和家庭服务。围绕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发展看护、护理、保洁、维修等居民服务,拓展“云社区”、“微生活”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建设居民和家庭服务公共平台,完善家庭服务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家庭服务知名品牌。
       ——节能环保。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积极探索节能量市场化交易,积极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营造有利于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促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促进消费增长、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和新型业态模式,加快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支柱服务业改造提升。
       ——商贸流通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深入开展“豫货通天下”对接活动,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优化城乡市场流通网络,加快新型交易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外迁中心城区批发市场。
       ——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推动城市综合体、园区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发展,提升规划设计、建筑节能、营销策划、评估代理、装修装潢等服务能力。
 
 
       课题主持人:王文莉(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业发展办公室)
       课题参加人:李  恒 刘建勇 刘宏海  张  宁 徐春燕 王  静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网络

责任编辑 / 刘钊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下一篇:提升我国党政智库知识服务能力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