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探索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开发与保护路径

    点击量:409

◎本报记者王迎霞

西夏陵申遗成功,其蕴含的版权资源备受关注。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版权局、宁夏博物馆主办“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开发与保护”讲座,为来自博物馆、高校等单位的近百人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文化遗产的版权保护与转化,本质上是平衡历史公有性与当代创新性的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副主任李方丽认为,围绕西夏陵考古发掘和西夏历史文化研究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建筑遗址以及关联文物所形成的摄影图片、数字建模、创意设计、美术创作、艺术衍生等,只要符合作品特征,都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版权资源。

李方丽建议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西夏陵本体进行数字化,建立数字资产库,明确版权归属;建立授权机制,将数字资产库开放授权,整合全社会力量,对西夏陵版权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文创开发、文旅融合、影漫游创作等方式打造“文旅+影视+游戏+数字体验”多维发力的IP生态链,最大化实现西夏陵IP破圈效应;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加强区域联动,突破地理局限,以版权共享促进丝路文化共享共荣。

作为深耕西夏学研究的学者,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认为:“西夏陵的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见证价值和交流价值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馆藏西夏陵文物7100件,裸露和堆积在陵区的砖瓦和琉璃残件更是不可计数。这些都是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资源的强大背景。”

数字技术浪潮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带来了新可能,如何通过版权开发打造文化IP,让古老遗产焕发新生,成为重要课题。宁夏黄河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经理陈晨介绍,该公司正在开发一套以西夏陵历史背景和馆藏文物为知识点的解谜书(一种结合游戏和阅读的创意出版物)。读者需要像玩密室逃脱和剧本杀一样,通过逐步解开谜题感受西夏陵独特的历史文化。

同时,数字技术也将更好地提升版权保护效率。“黄河国际版权综合服务平台自今年5月30日上线以来,已登记完成379件作品,效率同比提升55%,办理时间由以前的1个月缩短为7天。”陈晨表示,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版权保护深度融合,期待更多西夏陵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开展

下一篇:400亿元!202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持续飙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