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559
全媒体记者 肖玲 罗宁
在戏曲舞台上,演员的装扮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其中头戴花翎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摇曳生姿的花翎,不仅是舞台上的视觉亮点,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寓意。
花翎首先是人物身份的鲜明标识。一般说来,戏曲(以京剧为例)中头插雉鸡翎的多为英武、勇猛、慓悍、暴戾的人物,大致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占山为王、落草为寇的山大王或首领。如《坐寨》中的窦尔敦等;隋唐时期的瓦岗军、《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好汉亦归属这一类,如《响马传》中的程咬金、《曾头市》中的晁盖、《三打祝家庄》中的宋江、林冲等。穆桂英头插雉鸡翎,也因为她起初是占山为王的,如《穆柯寨》中的装束即头插雉鸡翎,归宋以后成为正统人物中的巾帼英雄,亦按原先装扮头插雉鸡翎。
英武的青年男性将帅头插雉鸡翎,如《小晏》中的吕布、《群英会》中的周瑜、《四郎探母》中的杨宗保等,即通常说的雉尾生。
刚健婀娜、武艺高强的女性将帅头插雉鸡翎,如《三请樊梨花》中的樊梨花、《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战金山》中的梁红玉、《铁弓缘》中的陈秀英、《扈三娘》中的扈三娘等。
少数民族将帅(番王番将)。如《七擒孟获》中的孟获、《挑滑车》中的金兀术等。神仙妖怪头插雉鸡翎,如《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中的牛魔王等。刽子手、少数民族士兵等,头插一根长的或短的雉鸡翎。
头插雉鸡翎的人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性区分问题,那就是正统与非正统的区分,头戴雉鸡翎的都是非正统的英雄人物。
庄严的、正统的人物与文职官员、书生等不插戴雉鸡翎,如秦琼、杨延昭、岳飞及刘备集团和类似于刘备集团的人物等等。三国戏中,刘备集团因为历来被视为正统,所以其成员在戏曲舞台上,是没有插雉鸡翎的。而曹操虽为汉相,一直被认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人物,是与刘备对立的非正统人物,其麾下的武将如许褚、蔡阳、夏侯渊等都头插雉鸡翎。
再如《打登州》和《响马传》中的杨林虽为隋炀帝杨广的叔父,乃是皇叔,由于杨广的昏庸无道,不被视为正统人物,所以其叔父杨林的扮相亦头插雉鸡翎。《九江口》中的陈友谅被视为非正统人物,也头插雉鸡翎。
除了标识身份,花翎还是演员展现精湛表演技艺的重要工具。演员通过舞动花翎,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情绪变化。高兴时,花翎会欢快地摆动;愤怒时,花翎则剧烈地颤抖;思索时,演员会轻轻转动花翎 。在表演中,花翎挽花、绕圈、点转等动作层出不穷,配合演员的身段、台步和唱腔,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舞台效果。(编辑 詹云清)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下一篇:网络文学何以“圈粉”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