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429
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蓬勃发展,其中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成绩尤为瞩目。无论是评剧《革命家庭》、锡剧《烛光在前》、民族歌剧《沂蒙山》,还是舞剧《骑兵》、音乐剧《花儿与号手》,众多红色题材作品斩获重要奖项,更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总体来看,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要兼顾历史质感与当代风范,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舞台科技,不断开拓创作新境界,走进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里。
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面对和挖掘的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从而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这份来自历史的厚重感、接通当下的现实感,是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的底色与底气,也是其打动观众、赢得市场的独特优势之所在。因而,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要坚守扎实厚重的历史情怀、磅礴庄重的艺术气质,这既是一种宏阔的艺术使命,又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路径。
为此,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者不仅要认真梳理史料,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直抵“历史现场”,让构思、创作具备历史的质感,还要深入生活、实地采风,让作品的呈现带有生活的温度。那些真实的事件、人物、场景带给创作者的触动与震撼,总能流淌出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乃至升华作品的神来之笔,纯靠技术驱动的创作无法与之相比。
创作进入较高境界,自应举重若轻,从一朵浪花中窥见一片汪洋。对于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来说,要为大历史、大气魄寻找小切口、小抓手,把历史的逻辑、现实的关怀具象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生动可感的故事、活泼亲切的台词和有效合理的舞台行动。舞台表现越是“落地”,红色题材的魅力与力量越能得到充分凸显,切不可在创作上贪多求大,陷入口号化、虚浮化的窠臼。
日益发达的舞台科技,为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好看好听、深入人心,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助力。舞剧《骑兵》、话剧《炉火照天地》等作品,将舞蹈艺术、话剧艺术与多媒体影像等现代科技相结合,于一方舞台之上拓展了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表现空间。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则更进一步,借助科技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边界,探索新的观演关系,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欢迎,让红色文化、信仰之美更加入脑入心。
推动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更好更深地走近观众、拥抱观众,要进一步打开视野、借势进取。近些年来,文旅市场、旅游演艺蓬勃发展,其中红色题材作品为不少观众所青睐。下一步,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不妨探索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艺术研学、寓教于游、深度体验等方式持续扩大影响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时代光彩,浸润人心、培根铸魂。(夕 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