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短视频“伪内容”滋生土壤

    点击量:842

演绎剧情煽情炒作、AI换脸“明星”带货……长期以来,不少短视频账号刻意隐藏“虚构”标注,通过摆拍、造假等方式博取流量牟利。此类乱象不仅损害网络环境与市场秩序,更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规。近年来,各类专项治理行动形成了一定震慑,但长效之治还需各方形成合力、久久为功。

“流量为王”的算法逻辑下,相较于可遇不可求的真实素材,摆拍、造假内容更容易靠低成本、强刺激,获得推荐后将流量变现。当监管介入、限流封号时,此类内容往往已广为传播。要根治顽疾,必须釜底抽薪,不断优化推荐机制、完善监管机制,在伪劣内容爆火前熄灭火苗,探索跨平台“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让幕后黑产业链无所遁形。

平台方守土有责,用户才能信赖平台。要坚持常态化治理,善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完善取证与投诉渠道,提升对涉嫌违规内容的处置效率,对明显制造对立、煽动情绪的账号及时处理。

提升用户的辨别力,才能更好清除短视频“伪内容”的滋生土壤。随着用户消费力的增长,与之相匹配的判断力显得愈发重要。为此,要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的基础上,引导用户对摆拍、造假内容提高警惕。比如,在各平台公益推广相关案例警示视频,针对老年人开展“网络防伪”教育,提升用户对每一次点赞、评论与转发的社会责任感。在线上线下凝聚共识,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覃皓珺)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沉浸式追剧”催生文化消费新场景

下一篇:做好免票游后半篇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