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记者看兰考 | 看!这“千顷澄碧”

    点击量:4574

 全国优秀记者看兰考 | 看!这“千顷澄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文齐

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它就在那“险腰”。

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它的位置“险要”。

兰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极为重要。

初秋时节,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采访团来到兰考黄河滩区。

昔日“满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的景象早已不见,如今牧草流青、泡桐溢翠、田野如画。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兰考绘出“千顷澄碧”新画卷。

  一棵草改善盐碱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敕勒歌》中描绘的阴山脚下的草原风光,也会出现在兰考黄河滩区。

望不到边的苜蓿给大地铺上“绿地毯”,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

你喝过的牛奶,很可能奶牛就吃过这里的苜蓿。“花花牛、现代牧业、君乐宝、光明、蒙牛等大型乳制品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遍及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多个省份。”兰考田园牧歌草业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张伟峰介绍。

这家以种植苜蓿、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企业,2019年进驻兰考,目前饲草种植面积达8万亩。

“在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影响,苜蓿一年只能收三茬左右,最早5月才能上市。但是,在兰考4月就可以上市了,再加上这里入冬时间晚,一年能收上六七茬。”张伟峰说,“而且兰考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当地及周边的市场需求量也比较大。”

“种上三四年的苜蓿,根系深可达两米。”张伟峰介绍,紫花苜蓿能够锁风沙、治盐碱、改土肥田。滩区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已达1000个以上,成了黄河湾的天然氧吧。

  一头牛“牵”出产业链

来到位于许河乡杨桥村的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兰考分公司,园区内超大号的“圆筒卫生纸”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就是苜蓿裹包青贮,一个个桶包里装着奶牛的“口粮”。

正赶上挤奶时刻,只见一头头奶牛排着队缓缓走上如旋转木马般的重型挤奶转盘,上方的大风叶电扇和喷淋设施为怕热的奶牛降温,转盘转完一圈可为80头奶牛挤完奶。

奶牛的日常保健也很智能。每只牛佩戴着“耳环”,电脑扫描后会显示这头奶牛的配种、年龄等信息;腿上拴的计步器,可以从活动轨迹和步数来确定牛的健康状态和是否处在发情期。

“公司目前有6500多头牛,建有标准双列牛舍9个、栏位8000余个,平均每天能产100吨新鲜牛奶。”公司副总经理金健介绍。

兰考奶牛养殖资源丰富,目前,全县16个乡镇内有中小型养殖场23家、奶牛养殖散户1200余家。聚焦本地优势,兰考正加速构建百亿级奶牛产业体系。

  一方气打通大循环

种植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污的面源污染问题如何解决?

在中电建兰考仪封生物天然气项目现场,记者找到了答案。

8个形似蒙古包的大型圆罐矗立在园区中央,这是核心厌氧发酵罐区。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在这里发酵。

经过“原料预处理+混合厌氧发酵+变压吸附提纯+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主体工艺,原本令人“头大”的秸秆、禽畜粪污,“变身”为千家万户炉灶上的蓝火焰。

而制气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沼渣和沼液则可被制成有机肥,继续为土地改良作贡献。

中电建兰考生物质制气有限公司经理马鹏飞介绍,正常达产后,项目可年产生物天然气912.5万标准立方米,年产固体有机肥3.2万吨,年产液态有机肥5万吨、沼液肥20万吨。

“这既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能生产天然气,一改兰考‘缺油少气’的局面,满足了能源需求。”马鹏飞说。

从种好草、养好牛、治好污到培好土,兰考打通上下游,穿起黄河岸边一条绿色“生态链”。

在原是黄河故道的兰考县惠安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泵站,连接水肥一体化设施。

“沼液里的微量元素,能改良土壤、满足小麦、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用沼液,每亩地一年化肥成本能降四成,产量增加近200斤。”惠安街道李寨村党支部书记吉学鹏介绍。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 张军义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学习语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下一篇:央媒观豫丨央视《焦点访谈》关注河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当文化遇见旅游,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