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812
全媒体记者 郭建钢 张雨琦
9月11日,阵雨初歇,驻马店市驿城区金顶山景区清风拂面,鸟语蝉鸣。山脚下芈月文化园的酱房内,76岁的卞德聚老人正轻抖床板上的黄蒿,一粒粒长满菌丝的豆子宛如“白胖娃娃”——这正是卞氏豆瓣酱捂制环节的关键场景。作为这门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他守护的不仅是家族百年的味道,更是如今带动乡邻致富的“非遗密码”。
卞氏豆瓣酱的故事可追溯至清末。技艺从卞德聚的高祖辈传承至今,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在三伏天为乡亲免费加工酱豆,洗豆、晒豆的身影中承载着老手艺的温情。“那时候家家靠酱豆下饭,我们帮乡亲做酱从没收过钱,”卞德聚说。正是这份朴实和坚持,让卞家酱豆渐渐在四里八乡传出了名声,家传的晒酱秘方与独家配料也由父亲口授于心。
这门手艺真正“走出乡间”,始于2019年。那年,卞德聚的女儿卞广玲、卞广英姐妹在金顶山后山开设芈月庄园餐厅,以石磨面粉、柴火地锅蒸制的地锅馍广受好评。“吃馍夹酱豆,咋吃都不够!”卞广英尝试将父亲刚晒好的酱豆简单炒制后配馍,没想到游客反响热烈,50多斤酱不到一个月便售罄。次年,姐妹俩请人从山上割来大量黄蒿,随父亲一同晒制600斤酱豆;如今年产量已提升至3万斤,还吸引了电商主动合作代销。
“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的芈月文化园,总共分为几个板块。一个是芈月山庄,今年做第22年了,2004年营业,一直伴着金顶山成长,还获得过中国三星农家乐。”谈及庄园与手艺,卞广英打开了话匣子。她口中的另一大“宝贝”,便是家族传承的酱豆:“这酱今年到我这已是第六代,是我父亲亲手制作的。目前这工艺和酿制方法我也在学。它最大的特点是用黄蒿闷制、晒制的传统工艺,没放防腐剂和任何添加剂,现在也已是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份认可来之不易:2022年,卞氏豆瓣酱入选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成功晋升为市级非遗。作为驿城区人大代表的卞广玲,更从中看到了共同致富的机遇。“扩大产能,让更多群众参与原料供应和加工,就能为大家多拓一条增收路!”如今,姐妹俩计划在芈月峰下建设非遗文化酱园,既供游客沉浸式体验做酱流程,还拟设美食摊位推出酱鸡、酱鸭等系列产品。
“接下来我们将加大生产,多捂酱、多晒酱,”卞广英表示。随着酱园落地、产业链延伸,这缕传承百年的酱香正从非遗名录中的“文化符号”,蜕变为点亮乡村共富的“金钥匙”。(编辑 詹云清)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