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6785
如何让未成年人远离“看不见的拳头”
——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落地落实观察之三
在贴吧里或QQ群、微信群等社交群里开骂;在网络上编造并散播关于他人的不实言论;偷拍别人的照片,制作成恶俗的表情包;在贴吧里人肉搜索,把他人隐私发到网上……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显著增加,这也增加了他们面临网络欺凌的风险。
近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第二十六条对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欺凌作出了明确要求。如何进一步健全保护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欺凌?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应对乏力导致网络欺凌时有发生
这个学期,山西太原高一学生张齐齐(化名)过得并不快乐。由于尚未适应高中阶段更复杂的学习,在期中考试中,张齐齐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
“孩子一直不说,我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是眼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学校也不愿意去了,学习也没动力,晚上做作业总是犯困。”齐齐的反常表现引起了妈妈靳雨(化名)的注意。
直到齐齐说想注销QQ账号,靳雨登录了齐齐的QQ,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原来,由于考试成绩垫底,有些同学认为齐齐“脑子不好”,进而孤立他,除了建QQ群不邀请齐齐,还把齐齐备注成“笨蛋齐”,甚至在提高智商、促进脑部发育等科普文章下面@齐齐。
齐齐的案例并非个例。“各方应对网络欺凌的乏力,让这些‘看不见的拳头’落在了一些孩子身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副所长马雷军说。
马雷军分析,从技术上看,当前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预防网络欺凌的技术措施上还有待完善,一些网络欺凌的相关信息难以被及时发现;学校和监护人对网络欺凌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甚至还有人认为网络欺凌防治是“小题大做”,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网络欺凌发生后,应对处置缺乏系统指导等,使网络欺凌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未成年人受网络欺凌问题治理迈出坚实一步
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条例》的落地为重拳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欺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马雷军看来,《条例》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规定,例如,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提出了防范要求,针对网络欺凌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防治中的失职行为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这样的规定让《条例》‘长出了牙齿’,能够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被侵犯。”马雷军说。
在《条例》指导下,在全国各地,整治网络欺凌的努力正在进行。在上海,检察官走进学校,给高一新生讲法治课,就网络欺凌话题与学生深入互动;江苏公安网安部门深入排查,主动出击,依法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成功侦破多起典型案件……
然而,需要关切的是,《条例》要想有效施行,还面临一些困难。“网络欺凌行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到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安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妍说,而由于网络欺凌隐匿性强、传播广,未成年人年龄较小、辨别能力较弱且自控能力不足等,防治网络欺凌面临着多方面的现实困难。
遏制虚拟世界的暴力之手需共同努力
让《条例》更好落地,需要社会共治,握指成拳。
平台方面,QQ平台不断完善产品功能,比如完善陌生消息防打扰功能、屏蔽陌生人骚扰功能、建立健全未成年用户专项举报通道、推出心理疏导平台等;微信平台在完善青少年模式上下功夫,持续迭代产品能力,创新推出“监护人授权”“一键开启青少年模式”等功能,与家长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校的力量不可忽视。据山西太原一名小学班主任介绍,每周班会课上都会有意识地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也要遵纪守法、友善待人。校园内则积极营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教师以身作则,温柔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安全、友善、有保障,减少学生的戾气。
“目前,中小学也普遍建立了学生欺凌防治的相关机构、规章制度、教育计划、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为防止和处置学生欺凌事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方妍说,这包括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制作宣传海报、举办知识讲座等。
抵制网络欺凌也需要家庭密切参与。“密切家校合作,共同承担起监督和引导的责任,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问题。”方妍说。
要想切实预防,还要处理好已经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增强威慑力。
“针对已经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手段防止影响扩大化。还要做好监督执法,对于利用网络实施欺凌行为的人,用法律武器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马雷军说。
此外,马雷军认为,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防治工作涉及的部门非常多,如果仅仅依托其中一两个部门开展工作,网络欺凌的防治很难做好、做实。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建立多部门定期会商、联合办公机制,从多个维度保障网络欺凌防治工作的效果。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教师与数字化如何“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