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标准农田 让更多粮田变良田

    点击量:17955

建设高标准农田 让更多粮田变良田

——访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明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地之不存,粮将焉附?要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端稳中国饭碗,必须要做好耕地文章。在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近年来,我国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何意义?取得了哪些成绩?为何要提高投入标准?对此,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

记者:我国耕地整体状况如何?高标准农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郭永田:我国耕地资源自然禀赋相对较差,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光热水土匹配良好的比例不高,坡耕地、碎片化耕地多,土壤相对瘠薄,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造成耕地空间布局变化,以及此前高投入高产出的化肥农药利用方式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退化,总体看,我国耕地保护与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能一般可以提高10%—20%;抗灾减灾能力将明显增强,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肥、药、水的利用率一般提升15%—30%;农业综合效益将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本增效500多元。

从粮食稳产保供看,以农田质量的有效提升弥补我国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让更多粮田变良田,可以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我国预计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4.55亿亩已建高标准农田,粮食安全基础将更加牢固。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有效拉动内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记者: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哪些成绩?

郭永田: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统筹部署推进农田建设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2022年每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亿亩,到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去年,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快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同步推进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年度建设任务落地。2023年1-11月,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927万亩,完成年度任务量的99%。

从区域分布看,13个粮食主产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约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总体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连续多年确保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除了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布局田块,统一配套道路、水利、防护林网、农电设施等的高标准农田,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比一般农田高30—4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其机械化水平比一般农田高15—20个百分点,有效防止了耕地撂荒问题发生。此外,高标准农田显著提高了化肥、农药等利用效率,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为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创造了条件,许多地方的高标准农田成为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新亮点。

记者: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为何要提高投入标准?提高投入标准的钱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建后管护,让高标准农田更好发挥效益?

郭永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标准,是近年来各地普遍反映和共同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2011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先易后难有序实施,目前剩余未建的基本都是位置相对偏远,分布相对零散,建设条件相对较差,建设成本较高的地块。

高标准农田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强,项目建设资金主要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鼓励和支持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已通过增发国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共计5400万亩,安排增发国债资金1254亿元,大幅提高了中央亩均投资补助标准。地方投入部分主要由省级承担,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投入保障。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做好建后管护是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基本建立了县级政府为主,乡镇或村级集体组织具体实施的管护制度,主要包括以“网格化/田长制”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管护模式,以“大托管”为代表的政府市场协作型管护模式,以“上保险”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管护模式等。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管护力度:一是推动管护政策制度出台。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办法已多次征求地方意见,目前正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办法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责任、标准、内容,以及资金来源等,对各地加强农田建设管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二是督促落实管护工作。将管护工作纳入年度农田建设重点工作开展考核评价,督促各地落实管护制度有关要求,健全务实管用、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三是加强管护模式总结和宣传。加强管护工作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建立适合当地特色的管护模式,鼓励农民群众、家庭农场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农田建设管护工作。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攥紧中国种子,为良种装上“中国芯”

下一篇:泌阳县高邑镇王湾村:香菇飘香 撑起“致富伞”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