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广:发挥余热为乡邻

    点击量:15069

春水镇魏庄村委尚庄村70岁的村民尚天广,做过大队支书,当过镇农行主任,与农业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他赋闲在家,又承包了30多亩果园和红薯试验田,辛勤劳作,无偿为村民传授农业技术,增加村民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专家,同时,还积极为保护村上的一处古代农耕文明遗址奔走不息。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这一辈子就喜欢和土地、农业打交道,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快乐。”尚天广说。

在试验田上辛勤耕耘

1962年,尚天广初中毕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去,回到家乡务农,支援农业生产。他先从村会计干起,由于吃苦耐劳,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1966年,20岁的尚天广担任魏庄村党支部书记。当时,魏庄土地贫瘠缺水,粮食产量上不去,他就带领村民兴修水利,把附近火石山水库的水引进魏庄,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这些水利设施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1976年,尚天广调到县农业银行办公室上班,后来安排到春水农行营业所,一直干到退休。在春水营业所的时候,每到农忙时节,他就回老家参加农业劳动。每当他看到乡亲们在土地上辛苦一年只能勉强解决温饱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

2007年,尚天广退休回到老家。按说,他辛苦一辈子,应该安享晚年了。可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回家后不久,他用自己的几亩好地换别人了30多亩荒地。妻子特别不理解说:“放着好地不种,要荒地干啥,自己家的地还种不完,还去承包别人的地,是不是有病啊”。尚天广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在任的时候没给乡亲们做啥贡献,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我退休了,孩子们也成家立业了,时间也多了。我就是想弄点地,搞点试验田,看看能不能把农产品产量提上去,让乡亲们多点收入,过好点。就是失败了,也不留遗憾。”妻子见他如此执着,也没再说什么。

头一年,他在承包的试验田上种上了花生。为了便于管理。他在地里盖了两间简易房,在里面支起了简易床。他特意买来花生管理与高产的书籍,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同时,他还结合实践,每天认真记录花生生长情况,精心施肥、除草。为了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他还主动联系省市农业专家,有时亲自掏钱跑到郑州、驻马店当面请教。在不懈努力下,他的花生亩产比别人的高出30公斤。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他还专门写了一本《春花生一播全苗壮苗操作要点》的书籍。

一次,他去找时任县科委主任的同村老乡李豫庆办事。李豫庆早就听说尚天广退休在家搞试验田,对他很支持,也积极为他出谋划策。“老尚,咱村的地你也知道,沙土含量大,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你不妨试试在沙土地上种点水果,产量和效益肯定会更高。”李豫庆说。这一句话说到了尚天广的心坎上。于是,他就到郑州找果木专家取经。专家告诉他,种错一年树,连带十年穷,劝他慎重选择果树品种。对此尚天广深有体会,有一年他从镇上买了几十棵果树苗,等到挂果的时候发现,果树只开花不结果,原来他是买到了假树苗,结果白忙活了3年,一无所获。在郑州,尚天广向专家详细介绍了老家的土质情况后,专家向他推荐了几种适宜种植的品种。几天后,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在陕西杨陵举办,尚天广得知后,立即自费赶到陕西,购买了几个桃、杏、梨等品种带回泌阳试种。

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喜欢动脑筋。在培育果树的过程中,他学会了果树环割技术,即通过切割树枝一定部位的皮,使果树按人们的意志生长,对提高果树产量作用明显。他当时想,如果能把这项技术用到农作物上行不行,如果成功,粮食产量肯定会大幅度提升。他把这一想法先应用到西瓜和红薯上,他特意种了一分地的西瓜和红薯来试验。用环割技术来管理,接出的西瓜又圆又大。他对红薯秧实行刺茎技术,这项技术其实是根据环割技术发明的。具体做法是在红薯秧最粗壮的部分适当割两刀,上刀口涂上矮壮素,下刀口涂上磷酸二氢钾,最终他中种的红薯比别人高出200多公斤,红薯大的都裂的破了皮。但他并没有满足,后来,他又来到正阳县梁庙乡找红薯大王叶启营求教更高产的方法,当时,天降大雪,下车后他又冒雪步行好几公里才找到叶启营的家。

尚天广向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使用刺茎技术,红薯每亩产量达2000多公斤,可出粉1000公斤,按每公斤红薯粉3元计算,每亩可创收3000多元,如果种玉米小麦,一亩最多1000多元,况且当地土地较贫瘠,适合红薯生长,种红薯就更划算了。

他还是个喜欢奇思妙想的人。他准备把环切技术和刺茎技术应用到茄子、辣椒、西红柿上。前不久,他得到了一个治疗胃病的秘方,准备用秘方熬制成药水注射到桃子体内,看能不能培育出具有药物疗效性质的水果来。他还不断尝试用水果、蔬菜研制医疗新秘方,效果还不错。他用霜打过的茄子熬成药水治疗烧伤,用竹子提取竹精治疗癫痫。他甚至自配药水治好了老伴的多年脚疾。

主动为农民们解决农业技术难题

在魏庄村委,一提起尚天广,乡亲们都说,他们种地碰到困难总喜欢找他,他很热心,帮他们解决了许多难题,尚天广可真是远近闻名的农业专家。

这话不假。每到庄稼生长季节,乡亲们经常来到他的小房子,问这问那。他对每一个人都很热情,耐心解答。外村的村民庄稼生了病请他去瞧瞧,他也从不推辞。有时他连自家的庄稼都顾不上照料,乐此不彼地指导村民为花生科学育种育苗,给果树施肥、嫁接、喷药,一天下来累得嘴干舌燥,四肢酸疼,但没有丝毫怨言。

几年来,他还免费为村民提供果树苗。附近村庄有一位村民准备承包百余亩荒地种果树,需要树苗,从尚天广这里拿走了几百棵树苗,他一分钱没要,还为村民讲解果树栽培的有关知识。每年果树成熟的时候,他为村上的每家都准备好一大筐送给乡亲们尝尝。村上的小孩们来果园玩,都让他们吃个够,临走的时候还给孩子们捎带几个。

尚天广说,如果他的实验能为村民们带来实惠和好处,他就心满意足了。在农业创新实验和为乡亲服务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止境,他准备干上一辈子。

积极保护龙眼岗农耕文明遗址

在尚天广果园的旁边,有一处山岗叫做龙眼岗,岗上有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的粮食储存、加工的遗址。该遗址通体由一处约30余亩的石板构成,其中石板有效使用面积5.12亩,占17%。分为庄稼储备区和食粮加工区两大区域。庄稼储备区有4块面积不等的石板组成,面积3.92亩,食粮加工区由一完整的石板构成,面积1.2亩。站在龙眼岗上,尚天广郁郁葱葱的果园尽收眼底。

当初,尚天广把试验田和果园选在此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看管好、保护好这处遗址。他介绍,龙眼岗农耕遗址记录了当地先人在此从事农事的生动场景,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活粗放,庄稼的收割、运输和加工都基本靠手工劳动。每到收获季节,龙眼岗周围村子的群众不约而同地把收获的庄稼统一集中到此。通过打场、淘晒、碾轧、碓臼,筛箩,最后加工成可供食用的粉面。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遍碾、两遍碓,三遍四遍能下锅”的顺口溜。

他年轻时曾带着乡亲们在这里打粮,推碾,磨面,当时十分热闹。如今,随着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提高,龙眼岗废弃不用30多年了,变得冷冷清清,只是偶尔有村民在此晒麦。更严重的是,此间岗上的部分设施还遭到了破坏,他很心痛,如果不及时保护,若干年后,这处遗址将不复存在。因此,从退休到现在,他为保护龙眼岗不断奔走。他把龙眼岗的基本信息整理成材料,积极和镇政府以及上级文物部门对接,准备把此处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便进一步更好地保护起来。下一步,他还准备自筹资金找人设计规划,建立一座龙眼岗农耕文化遗址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处珍贵的遗址和泌阳悠久的农耕文明。( 通讯员:远志 杨春丽 吕航)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平筠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泌阳县食用菌再添新丁

下一篇:平舆:秸秆禁烧 “四个结合”见实效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