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降温超10℃ 白露时节如何适当“秋冻”?

    点击量:870

一场秋雨一场寒,近期受冷空气影响,多地秋凉显现。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华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了10℃。

7日至8日,新一轮降雨将无缝衔接,南方高温天气逐步收敛,北方早晚时段凉意加重,多地最低气温将创今年立秋以来新低。

今天(9月7日)迎来白露节气,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意味着自此开始自然界寒气将逐步增长,冷空气“转守为攻”。

天气转凉,不少人开始念叨“春捂秋冻”,不急着添衣。其实,适宜的凉爽刺激确实有助于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但怎么“冻”才科学适度?什么人适合“冻”?哪些部位不能“冻”?一文说清。

  夏末秋初

  为啥要“秋冻”?

“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通过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锻炼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好准备。这样的防寒锻炼能提高人体的抗御机能,对一些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但“秋冻”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初秋、仲秋气温不那么冷的时候(如日照温度在15℃~20℃)可以适当“秋冻”,帮助人体提高对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

不过入秋后早晚气温较低,需及时添加外套或长袖,避免身体受寒。当早晚气温降至10℃以下时,应停止“秋冻”。

  “秋冻”≠“挨冻”

  白露时节牢记三不冻

“秋冻”并不意味着盲目裸露身体“挨冻”,以下这些部位不适合“秋冻”,需要做好保暖。

  头颈

头部受冻,寒气会入侵体内,引发其他基础性病症。在气温低、风大时,一定要做好头部保暖,儿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外出可佩戴帽子防风防寒。

而脖子一旦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头颈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保暖小妙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张晋介绍,平时可以将掌心相对快速揉搓,等到手心发热后,捂在颈部,可有效减轻肩颈受凉的症状。

  双脚

中医里有“寒从脚生”的说法,脚冷则全身冷,身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要注意脚部保暖。

张晋表示,白露节气后应避免穿凉鞋,外出时要穿上袜子,注意不要裸露脚踝,做好保暖。

  腹背

人体的背部、腹部、脐周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部位,即使在初秋,也应适当保暖。

随着气温下降,一些脾胃阳虚、脾肾阳虚、阳气不足的人在受凉后容易出现腹痛、腹胀、不消化或大便不成形等问题,需要格外注意腹部保暖。

总体来说,“秋冻”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要根据人体部位不同区别对待。

  科学“秋冻”有条件

  这六类人并不适合!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青壮年、体质较好的老年人等健康人群可以适当进行,但以下这6类人“秋冻”可能会诱发疾病。

  有呼吸系统疾病的

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

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缩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造成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危及生命。

  有胃病的

冷空气侵犯胃肠,容易诱使胃部溃疡等旧病复发,还可能引起症状加重。

  有糖尿病的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造成微循环障碍,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

  有“老寒腿”的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病人受寒时会疼痛加重,应注意加强腿部保暖。

  虚寒体质的女性

  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白露之后 气温下降

健康人群可以适当进行“秋冻”

有基础疾病、虚寒体质人群

应谨慎“秋冻”

加强头颈、腰腹、脚等

关键部位保暖

若身体出现不适 及时去医院就诊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国家应急广播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一到换季就失眠?这几个科学方法助你睡个好觉

下一篇:用药“三步走” 降低药物过敏风险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