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药没坏”?5秒钟判断药还能不能吃

    点击量:1335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韩懿亭

“这板降压药才过期半个月,扔了多可惜!”郑州西郊的赵阿姨捏着药片,语气里满是心疼。她身后,药柜被五颜六色的盒子塞满,像一座沉默的“小药房”。随手抽出一瓶眼药水——瓶身蒙尘,标签上的开封日期停留在2023年10月。“还能用吗?”赵阿姨摆摆手,“又没长毛,滴一滴怕啥?”

赵阿姨的情况并不是个例。随着家庭小药箱的普及,过期药品常常被忽视在角落。那么,过期药品究竟潜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变质降糖药引发急性肾损伤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李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真实病例:“患者送来时肌酐值已经爆表,追问病史才发现,是服用了表面有霉斑的二甲双胍。”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刊登的一个病例记录了这一悲剧:一位老人因服用了受潮霉变的二甲双胍片,导致急性肾损伤,肌酐值飙升至450μmol/L。原来,药品霉变后产生了肾小管毒性物质双氰胺,从而引发了这场健康危机。

记者随机采访了10户家庭,发现其中6户的药箱里存在着过期药品。有多户家庭中的老年人表示:“只要没长毛,就能凑合用。”这种普遍存在的危险认知背后,是家庭药品管理意识的集体缺失。

然而,变质或过期的药品是绝对不能服用的。它们不仅药效降低,甚至可能分解、降解或变性,产生有毒物质,服用后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严重时危及生命。

李方解释说:“像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胰岛素,如果温度变高,蛋白质会变性,失去降血糖功能。阿司匹林在空气过于潮湿时,会水解产生水杨酸而失效。”

5秒辨药术:眼鼻手三重筛查法

面对琳琅满目的药品,如何快速判断它们是否变质?李方总结出一套方法——5秒辨药术。

视觉警报是最直观的信号。正常的药片色泽均匀,而变质的药片表面可能会出现受损黏连、松片、斑点等现象。胶囊漏粉、糖浆分离、丸剂生霉,这些都是立即停用药品的标志。

嗅觉检测则能捕捉到视觉遗漏的风险。正常的药品仅有轻微的原料气味,而变质的药品会散发出明显的酸、臭或难闻的异味。

触觉判断则适用于特殊剂型。如果栓剂只是暂时软化,那么冷藏后还能使用;但若出现油水分离,就必须丢弃。变质的栓剂会在掌心留下明显的油渍,与正常栓剂形成对比。

 药品拆零有风险

不少老人喜欢把药品拆零存放,觉得这样既方便又实用。然而,市场上的小药盒品种繁多,其密封性和避光性是否达到原包装的水平难以判断。

药品的储存条件要求严格。如果储存时与外界水分、氧气等发生作用,会影响其稳定性和质量,轻则不能达到预期疗效,重则变质致病。更重要的是,有些药品的理化性质改变并不是肉眼可观察到的。

李方提醒大家,药品拆零有风险,储存需谨慎,不同的药品对温湿度有不同的要求。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合理存放,避免阳光直射。

若未按规定存放,可能会造成药品变性。如环境温度高于30℃,糖衣药片溶化的风险会升高300%,胶囊剂黏连的概率升高150%,中药饮片霉变速度升高200%。

如果药品曾被误放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如浴室),即使未过期,也必须立即丢弃。这些药品包括生物制剂与急救药(如胰岛素、疫苗、硝酸甘油片)、特殊剂型(如栓剂、气雾剂、滴眼液)以及中药制剂(如蜜丸、糖浆剂)。

 家庭药箱“极简管理”指南

第一,要检查药品的有效期。查看药品包装上的有效期标识,确定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

第二,检查药品的外观。观察药品的色泽有无变化,检查是否有受损黏连、松片、斑点等现象。对于水剂类药品,要看药液是否清澈,有无变色、变味、霉点等;对于酊剂、浸膏、糖浆类药品,要看是否有分离、析水、沉淀等现象,并闻其是否有异味。

第三,检查药品的开封情况。对于开封后的药品,需要贴标签记录药品开封时间,并根据开封后不同种类药品的有效期进行筛查。这样可以避免误用过期药品。

第四,记录药品信息也是一个好习惯。将药品的名称、规格、有效期、开封时间等信息记录在标签纸上,然后贴在药品包装上或药盒上,方便随时查看。

第五,整理药箱也必不可少。将检查后的药品分类整理好,放回药箱中。对于过期、变质的药品,要及时清理出药箱。药品应分类存放: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急救药与常规药分开,有毒药品加锁保存,以免急用时拿错、误服而造成危险。

针对健忘的老年群体,还可以通过设置提醒工具来定期进行家庭药品检查。比如利用手机的闹钟或日历功能设置提醒,或者在药箱上贴上便签。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顶端新闻·大河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立秋已至暑未消 健脾养肺正当时

下一篇:走5公里和跑5公里 哪个对身体益处更大?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