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运动20分钟,几乎可以预防所有疾病

    点击量:1020

最新研究表明,只需每天进行20分钟的活动,就能将患癌症、痴呆症和心脏病的风险降低1/3,并且比药物更有效。即使进行轻微的体力活动,如家务和花园工作,也能将患病风险降低20%以上。

每天运动20分钟,几乎可以预防所有疾病

全因死亡风险

根据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每周进行75~149分钟的剧烈运动,能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9%。而进行150~299分钟的剧烈运动或中等强度运动,能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1%~31%。

心脏病

一项来自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研究发现,每周进行75~149分钟的剧烈运动,能将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31%。进行150~299分钟的剧烈运动或中等强度运动,能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7%~38%。

老年痴呆症

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持续进行剧烈运动能将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35%。而进行家务劳动也能将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21%。另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研究发现,进行有规律的散步、跳舞或游泳等活动,能将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17%。

糖尿病

根据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校区的研究,最活跃的参与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42%。此外,每快走1个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4%。对于已患糖尿病的人群,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将死于心脏问题的风险降低40%。

肥胖

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增加16%~20%的运动量,可以减轻体脂重量22%。另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快走1小时的女性,患上肥胖症的风险降低了24%。

乳腺癌

根据南丹麦大学的研究,适度活跃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12%~21%。另一项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适度活跃的绝经前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23%。

肠癌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每周进行适度运动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降低了16%。相反,每天看电视超过5小时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增加了22%。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体力活动对于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非常重要。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活动,无论是剧烈运动还是轻微的家务劳动,都能为身体带来益处。

此外,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身体能力,可以根据上述研究提出的建议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重要的是保持持续性和规律性,将体力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3种运动被称为“长寿运动”

1、挥拍类运动

每天运动20分钟,几乎可以预防所有疾病

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研究涉及了27万多人,分析了慢跑或跑步、骑行、游泳、其他有氧运动、球拍运动、高尔夫球、步行7种不同的运动类型之后发现:

①每周进行7.5~15MET小时的网球、壁球等球拍运动的人与不运动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风险可以降低16%,而对女性而言,全因死亡率可降低21%。另外,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②跑步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走路锻炼降低9%,其他有氧运动、高尔夫、游泳和骑行分别降低7%、7%、5%和3%,均为显著性差异。

小提示:MET值是代谢当量,值越大代表运动强度越大。

总的来说,球拍运动或是“黄金运动”,所以日常不妨将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纳入运动计划中。

2、步行

每天运动20分钟,几乎可以预防所有疾病

《柳叶刀》上一项研究对5万参与者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只要多走路,就有助于长寿。

具体来说,研究人群根据每天平均步数的多少,将参与者分为4组,结果发现:与每天走路最少(中位数3533步)的一组相比,每天走5801步、7842步的人死亡风险分别降低40%和45%,每天走路最多(10901步)的一组死亡风险降低53%。

当然,运动需要量力而行,不同人群的走路步数也有“上限”要求:

①≥60岁的人,每天走6000~8000步就够了,超过这个步数,预防死亡的好处就不会额外增加了;

②<60岁的成人,每天走8000~10000步,获益基本达到“上限”。

3、跳舞

每天运动20分钟,几乎可以预防所有疾病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针对绝经后女性的研究中发现,坚持每周3次、每次90分钟舞蹈练习16周后,人体会发生这些变化:

①甘油三酯从平均156.5毫克/分升降到131.5毫克/分升;好胆固醇从平均55.4毫克/分升提高到60毫克/分升;

②身体协调性、敏捷性、平衡性及步态、肌肉力量等均得到改善,帮助降低跌倒风险;

③因生理状态改善,其自尊心也得到提高。

另外西班牙《阿贝赛报》曾发文称,只要坚持跳舞6个月,大脑功能就会得到改善,具体表现为有效增强大脑感知能力、空间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医食参考医食参考官方澎湃号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儿童异物卡喉如何急救?记住这种方法

下一篇:当花粉过敏“伪装”成感冒 你能分得清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