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建筑之乡”

    点击量:16879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上世纪60年代,林县儿女用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红旗渠,培养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曾几何时,十万大军出太行,林州建筑享誉全国,“中国建筑之乡”的名号应运而生。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林州市红旗渠大道的林州建筑总部大厦,这里是专门为建筑企业服务的地方。“大厦内已有103家建筑企业入驻,均可免费使用办公场所,还能享受一站式业务办理服务……”林州市建筑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位于二楼的建筑业综合服务大厅,税务受理登记、工会会费缴纳、“金融超市”等功能区应有尽有,足以实现“企业办事不出楼”。

近年来,林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建筑总部经济”,成立高规格的林州市建筑业发展委员会,加强对全市建筑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林州建筑队伍规模迅速壮大,实力显著提升。

为更好服务建筑企业,林州市构建“五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规格成立建筑业司法保障服务中心和调解中心,强化司法保障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引导企业实现多元化模式经营,发展建筑工业化,延长产业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林州各镇(街道)均设有建筑业管理办公室,专门指导对接建筑企业在工商、税务、资质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

“红旗渠,是一代人的创业史。而红旗渠精神,激励更多林州人走出太行,建功立业。”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说。

数据显示,林州建筑企业总量已突破1300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60%从事建筑业,居民存款余额的60%得益于建筑业。无数林州儿女凭借过硬的建筑技术闯出一片天地,并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每项工程中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我的父亲曾参与修建红旗渠,建成通水后,父亲凭着在工地上练就的技术,组建了采桑公社第一支农民建筑队。后来,我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今年62岁的万福生,是林州当地一名优秀的建筑企业家,他说,父亲在世时常讲的一句话便是“质量第一,负责到底”。

谨记父亲教诲,万福生的企业越做越大。多年来,从林州到山西,再到返乡创业,万福生的产业遍布省内外,跨界多行业。

“打拼事业多年,我认识到三点:一是工程质量好,就有活干;二是不拖欠工资,就有队伍带;三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路就会越走越宽。”万福生说,红旗渠精神就是传家宝,时刻鞭策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踏实苦干、诚实守信。

在林州市长春大道东段,依山而建的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育新时代建设人才”为办学目标,正昂首阔步向前行。

“作为林州人,我从小就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很早我就对建筑学感兴趣,立志学好建筑本领,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建筑型技能人才。”就读于该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石鹏杰说。

学院设置有建筑类全链条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林州“中国建筑之乡”资源优势,通过课堂进工地、实训进企业、模拟现场进学校等实践教学,有效提升了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传承和发扬好红旗渠精神,该校经常组织“红旗渠大讲堂”、师生深入红旗渠现场、红旗渠精神进教材等系列活动,将红旗渠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渠水长流,匠心永存,我们的目标就是培育新时代建筑行业的‘修渠人’。”该校校长郭长庚语气坚定。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建筑人的身影。林州建筑正与红旗渠精神一道,逐渐成为林州市对外响亮的名片。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在殷墟,探源中华文明根脉

下一篇:第十八、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揭晓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