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1875
核心提示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近年来,“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一种新年俗。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地博物馆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新春大展和社教活动,吸引游客前往打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感受独特的年味儿。
河南博物院
“红领巾”化身“博学龙”
2月14日,观众在河南博物院内观赏“华夏古乐甲辰年春节古乐专题赏听会”。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的精彩展出和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聂冬晗 王文析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在中国神话中,龙代表了祥瑞,是风雨雷电的主宰,能够上天入地、沟通神明。蚌塑龙的现世,将史书中关于龙的各种传说记载与现实中的‘龙’形象直接对应了起来……”2月15日,在河南博物院展厅摆放的复原文物“濮阳西水坡仰韶遗址墓葬出土的蚌塑龙”旁边,河南省实验小学学生、河南博物院红领巾讲解员赵芮暄为观众激情讲述中国龙的前世今生。
今年是甲辰龙年,龙自然是公众关注的“主角”。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策划了“寻迹中国龙”等4个互动主题,推出“博学龙漫游锦绣中原”红领巾讲述公益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舞台。另外,还推出了“龘吉龘利龙舞中华”“笔走龙蛇书写新年”“国宝特工”“豫博小小调研员”等提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青少年活动。
参加“寻迹中国龙”讲述的赵芮暄说,这段时间,通过河南博物院四神云气图壁画、商代玉龙等一件件“龙”文物,自己终于明白了龙为什么能够深植中国人心中,化作维系每个炎黄子孙血脉的精神纽带。他表示,真的很感谢河南博物院为红领巾讲解员搭建的平台,希望更多同学一起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林晓平说,从今年1月份开始,河南博物院28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经过学校考评、展厅考核、主题讲解、情景展演等多个环节的选拔,近40名优秀的红领巾讲解员脱颖而出,化身春节期间穿梭博物院的“博学龙”。
在“寻迹中国龙”“中国汉字探源”“中原古代建筑”“古代科技知多少”多个主题的文物讲述活动中,“博学龙”讲解员队伍结合河南博物院特色文物,采取“龙年舞+主题讲解+知识竞答”的方式,与2000多组青少年家庭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溯源文化、畅享新年俗。
“这样的公益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真正沉浸其中且主动思考,大大开拓了历史知识视野。”参加活动的郑州市第八中学学生家长王女士说。
自2003年起,河南博物院依托展厅里的报告会、暑期国宝讲解小明星培训等活动,集中培育红领巾讲解员。其中,推出的“传统文化育苗工程”,以馆校深度共建的模式,通过“教育展览+文物讲述+校园文化节+探究实践”一体化方式进校园,就地化、规模化培育红领巾讲解员,锻造文物讲述青少年队伍。近年来,河南博物院还利用主题日、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中英文双语讲述,年均举办博物馆、校园、社区多场景文物讲述活动近70场,讲述时长超3600小时,受益观众达3.6万人次。
开封博物馆
听“龙故事” 享“龙文化”
开封博物馆展出的北宋大晟夷则编钟。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史长来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线下文物荟萃,线上“吉龙贺春”。龙年新春,开封博物馆深挖龙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了系列展览活动,“线下+线上”齐发力,为游客和网友奉上精彩的中华“龙文化”盛宴。
2月14日,大年初五。开封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年味儿浓郁。走进展厅,仿佛穿越时空,踏入历史长河。
“这件龙袍名为明黄彩缂金龙棉袍,直身袍采用缂丝等多种技法,两肩前后绣飞龙各一,领边前后飞龙各一,下摆前后行龙各二,为清代帝王吉服……”在一件纹路清晰、色彩鲜亮的龙袍前,讲解员认真细致地解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线下展出的34件(套)文物,展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审美追求、工艺水平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镇馆之宝大晟夷则编钟。编钟上部有双夔交接悬钮,夔龙首部饰票粒纹,龙身饰回纹。大晟钟目前传世极少,甚为珍贵,堪称国宝。
此外,还有汉唐时期的白釉双龙尊、宋元时期的青玉雕狮龙纹匣、明代鎏金龙凤纹铜熏炉等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
“这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龙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来自青岛的刘女士带着孩子来这里聆听“龙故事”,感受“龙文化”。
线下展出如火如荼,“云”端展览热度不减。“吉龙贺春——馆藏龙文物线上展”共分为三期,分别为“龙姿百态”“龙之神奇”和“龙在人间”,通过展出各个时期的龙文物,让网友们领略龙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首期“龙姿百态”展示了从古至今龙的形象演变。它不仅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也是吉祥和尊贵的标志。展品有青铜器、玉器和瓷器,展品上龙的形象多样,有的威武雄壮,有的灵动飘逸,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第二期“龙之神奇”中,龙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是行云布雨的天神。鎏金龙凤纹铜熏炉、龙虎纹规矩铜镜等,展现了古人对龙的崇拜和想象。这些文物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不禁对古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肃然起敬。
最后一期“龙在人间”,则更加贴近生活,展示了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装饰到饰品,从文人雅器到建筑构件,龙的形象无处不在。这一期的展品包括了龙袍、龙形饰品、龙纹筒瓦、龙纹银元等,反映了龙文化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策划这样一场线上展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龙文化。”开封博物馆副馆长郑海涛说,线上展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让全球的网友随时随地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激发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洛阳博物馆
穿越千年 感知“龙”脉
来自浙江义乌的游客在洛阳博物馆参观。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王雪娜
“女儿属龙,赶在龙年春节看‘龙展’,特别有纪念意义。”2月14日,在洛阳博物馆,来自浙江义乌的丁女士带着12岁的女儿“打卡”洛阳,“今天看了洛阳博物馆的龙文物特展,计划还要去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看‘中国龙’。”
丁女士口中的“龙文物特展”,是“寻迹中国龙——洛阳出土龙文物特展”。展览现场,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偃师博物馆精选的20余件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龙元素文物集中亮相。
洛阳博物馆展览研究部主任黄超介绍,该展览共分“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夔龙通天藏礼于器”“苍龙七宿福佑辟邪”“赤麟黄龙至高无上”四个部分,以时间为轴,为观众讲述洛阳出土龙文物的故事。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称作“华夏第一龙”,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龙旗阳阳和铃央央”重点介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及二里头陶器上的龙形象。
“夔龙通天藏礼于器”展览部分,展示商周时期与龙有关的器物。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与政治关系密切,“藏礼于器”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文化特征。洛阳的偃师商城遗址、北窑西周大型铸铜遗址、贵族墓地和东周王城遗址等,出土大批精美的礼器,不乏龙的图案与形象。从现场展出的西周夔龙纹铜簋到战国时期的涡纹玉龙、龙形玉佩可以发现,龙的形象由狰狞神秘变成温柔静谧,这也意味着,其功能由“连接天地”向“祥瑞灵兽”演变。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疆域扩大,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空前融合。“苍龙七宿福佑辟邪”主要展示洛阳出土的汉代“龙文物”。这一时期,龙的图案造型趋于成熟,运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大量出现在墓室壁画、画像砖、铜镜以及各种器物之上。
“赤麟黄龙至高无上”展示唐宋时期龙文物形象。这一时期,龙形象应用范围更广,出现在墓室壁画、碑刻等,身份以通天神兽为主;出现在使用器皿、建筑构件、绘画作品中,身份以吉祥瑞兽为主。“龙”图纹在两宋以后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洛阳,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夏王朝始共有13个王朝定都于此,造就了熠熠生辉的河洛文明。”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介绍,龙寓祥瑞,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西周夔龙纹铜簋、汉代龙纹壁画、唐代龙纹铜镜等珍贵文物,延续着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凝结着人们的美好愿景。
据悉,“寻迹中国龙——洛阳出土龙文物特展”将持续至4月27日。
安阳殷墟博物馆
殷商时装 “秀”出范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历史与当下交汇,青铜与时装相融,磅礴大气中兼具细腻之美……2月12日13时30分许,一场新春时装展演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南广场正式开启,为现场观众奉上了一席历史与时尚“碰撞”的文化视觉盛宴。
时装展演以气势恢宏的殷墟博物馆为背景,以博物馆前广场为舞台,模特们身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的时装款款而来,展示殷商文明的神秘与华丽。
此次时装展演分为“玉佩琼琚”“熔金凝华”“萃图成字”“活力绽放”“凤归洹滨”和“山海无拦”六大主题,展出了80套殷商元素时装,其中,“玉佩琼琚”系列服装上使用的是殷墟出土的玉器纹饰;“熔金凝华”系列是以青铜器元素为主,衣摆和裙裾之上的云雷纹饰象征着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体现着祖先对自然世界的描绘和向往;“萃图成字”系列将甲骨文等元素巧妙融合在衣服上,展现文字魅力;“活力绽放”系列则聚焦年轻人的喜好,将殷商时期常见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所附纹饰、图案印在T恤、连帽衫上,充满活力;还有“凤归洹滨”和“山海无拦”系列,每一个针脚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每一个图案都是文化传承的见证。
“这是殷墟博物馆新春时装展演首秀,展出的殷墟文化系列时装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王苹担纲设计,立足殷墟深厚的历史文化,巧妙地将殷商元素融入现代时装。”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表示,“殷墟博物馆开馆在即,我们也将深度推动服装等文创产业发展,助力殷墟甲骨文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从文明中来,在传承中创新,殷商文明与现代时尚的巧妙“碰撞”,让一场场极具韵味的时装秀应运而生。据悉,此次新春时装展演将从2月12日到16日连续举办5场,向公众免费预约开放,每天13时30分至14时10分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南广场举行。
近年来,安阳市坚持以殷墟甲骨文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为己任,在殷墟遗址保护、殷墟考古发现、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甲骨文研究和活化利用、殷墟甲骨文的传播推广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即将开放的殷墟博物馆,将全方位展示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商文明,成为国家历史主根脉文化地标和研究展示殷墟及甲骨文的国际交流传播平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河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 张昆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团圆年|幸福之水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