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7727
从看颜值到看实用性,从追求配备齐全到按需购入,今年开学季,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黄榕的消费决策更加趋于理性。大一刚开学时,黄榕按照社交媒体流传的“开学必备清单”采购了一系列全新的生活、学习用品。但黄榕坦言,很多物品连包装都没有打开,“光是镜子就有四五种,实际上根本用不到那么多”。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杨渊凯刚升入研一,“我们要跨校区上课,但是由于上一届的毕业生都已离开学校,大家很难买到二手的、便宜的自行车。正价的自行车价格在1000元左右,电动车在2000元左右,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消费规划相关话题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来自126所高校大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8172份。调查结果显示,34.5%的受访大学生有长期记账的习惯,30.8%的受访大学生会对大额支出进行预算和记录,25.6%的受访大学生偶尔会记账和规划消费,仅9.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从未规划过未来消费。
受访大学生消费时更关注质量、价格和实用性
来自山东大学的付美娆在开学时,主要将消费集中在日用品、收纳工具和电子产品上。在购买过程中,她尤其关注性价比,认为购买的物品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新学期购置电脑时,她因为价格偏高犹豫不决,后来辗转于各个电商平台,关注不同地区的促销活动,抢到了2000元的优惠券,也为父母省了不少钱。这让付美娆再次体会到货比三家与等待时机的重要性。
与新生相比,兰州财经大学的赵子涵新学期买的生活用品较少,在化妆品上的花费则较多。“一个假期我会用完很多化妆品,有些化妆品就会直接放在家里,不带到学校了。”
当选购数码产品时,浙江工商大学的陈边垚优先考虑产品品牌,“认准一个可靠的品牌可以减少纠结比较的时间成本,售后质量也更有保障”。而面对日用品,“极致性价比”则成了他唯一的追求,“满足基础的实用性就好,不会去追求与众不同的设计”。杨渊凯则表示:“有的数码品牌虽然价格高,但很多性能我们用不到,并不能带来与价格相匹配的使用体验。”
对于来自三峡大学的范晓阳来说,开学最需要购买的除了电子产品,还有能够提供情感陪伴的玩偶,“对我来说,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另一个城市读书,心里难免会有些波动。为了缓解对陌生环境的抗拒,我会买一些玩偶或摆件,放在宿舍里,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调查显示,除了一日三餐的必要开支,人际交往消费(40.4%),服饰、化妆品(40.2%),个人技能培训(28.8%),看电影和演出(27.0%)都是受访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去向。在消费决策中,商品的质量(63.1%)、价格(51.7%)、实用性(44.7%)是受访大学生考虑的主要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朱迪认为,这反映了大学生逐渐降低对消费主义符号的迷恋,更加追求性价比的偏好。由于就业、收入等不确定性增加,大学生消费更加经济理性,但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生和青年消费者更加理智、更加自信,这也是消费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
“除了刚上大学时购置过笔记本电脑、手机,我就没有再买过贵重的电子产品了。”每年开学,陈边垚只是更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更多的开支流向了旅游消费。
今年暑假,陈边垚选择和朋友们沿着“青海-甘肃大环线”自驾旅行,这次行程的所有开支都是他通过兼职摄影、剪辑视频以及奖学金积攒下来的。“第一次用自己的钱出去玩真的太爽了,当我们坐在车里,望着窗外雨后的两道彩虹,讲讲笑话,唱唱歌,这种幸福的体验让我终生难忘。”
“该省省该花花”受访大学生也会追求精打细算
即便是预算充足,陈边垚和朋友们也将“能省则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奉行到底:几个人在一个房间休息,中午简单吃些零食、晚上再体验特色美食,坚持不买无用的旅行纪念品。算下来,5个人7天只花费了5000多元,比社交媒体热门攻略里的预算足足少了2000元。
每个月生活费到手,赵子涵都会在记账软件上设置消费预算,软件会自动生成每日花销的额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赵子涵不但没有超支,反而还攒下了一笔钱。与此同时,赵子涵和朋友们还达成了某种默契,“比如这个月我交了书费,大约400元,那这个月我们就不出去逛街,连奶茶也会选择便宜一些的”。
每当碰到购物节,赵子涵的花费则会更多一些。她很喜欢买一些游戏的周边产品。“虽然知道周边制作的成本很低,但看到了以后还是忍不住购买。”后来赵子涵想了一个办法,“当我想买一个东西,我会等几天,让自己冷静冷静,我逐渐就失去兴趣了”。
朱迪长期从事青年消费文化的研究。她发现,近年来年轻人明显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方便的、实惠的、符合品位的、彰显个性的、给予自我成就感的,或是这些动机的复杂交织,而不太会单纯为符号、面子、炫耀埋单。根据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青年消费者呈现出对性价比的重视与追求,以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青年对性价比的关注甚至超过了70后,这一消费趋势在青年男性身上更为突出。
每个月,杨渊凯都会将一定数额的钱存入一个银行卡中。“这个卡是我的生活费专用卡。我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的花费在这个范围以内。”杨渊凯认为,从一张卡里支出可以更好地管理生活费。如果某个月有结余,杨渊凯会将那些钱存起来,以便应对突发状况。
调查显示,58.5%的受访大学生会定期关注支付账单,35.5%的受访大学生坚持记账,规定每月各项开支,27.0%的受访大学生会预存部分生活费,用于中长期消费计划。
虽然不会仔细记录每一笔开销,但每隔一段时间,陈边垚都会复盘各项开支,再对后续的生活消费进行调整。“我也会将兼职的收入单独存放,以备不时之需。”陈边垚很少在直播间停留,即便是消费,也都是购买“不使用可退款”的团购券。“不到一块钱买4颗泡芙”“48块钱买3杯咖啡”,学校附近商家的引流优惠,只要自己需要,陈边垚都会下单先囤起来,过后再进行消费。“如果是冲动下单,之后可以选择退款,花的钱会原路退回。”
“我到底需要什么?”受访大学生在试错中明确自身需求
“刚上大学,第一次面对消费选择和规划,激情消费是常态。”当时,黄榕为追求产品外观而购入的音箱成了摆设;因为找不到穿着场景,跟着国潮风买的汉服更是从未穿出门;原本计划用来学习的平板电脑最终放在桌面“积灰”。
到了大二,黄榕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是否需要、是否有平替成为消费时常考虑的问题。黄榕下定决心学吉他,先在网上看了视频教学才开始挑选。在对品牌、价格、材质等进行比较后,她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吉他。
在范晓阳看来,很多购物行为离不开当下的自身状态和情绪影响。为了在理性消费与对衣服的喜爱之间寻求平衡,范晓阳对自己的购买行为进行反思,现在她会选择更日常、性价比更高的衣服,并且会选择带有运费险的商品。
朱迪进一步解释说,在近10年来大量的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和学术研究中,“自我”“悦己”成为解释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关键词,尤其青年消费者显著拥有更加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
“无论相对于较年长世代,还是相对于市场和社会,当代青年都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这种文化资本及其产生的文化自信,使得青年无论在消费中追求个性彰显,还是追求性价比,都能够迅速塑造青年群体的认同。”朱迪说。
杨渊凯也在摸索中明确了日常消费的优先级:学习和生活优先,娱乐靠后。在开学时,杨渊凯对于电动牙刷很心动。但后来转念一想,这不是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完全可以等到购物节促销时再买。慢慢地,黄榕也开始有意识地规划每月的开销,60%用于日常消费和一日三餐,40%用于健身、学习和旅游来提升自己。
调查显示,53.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提前划分类型、设置预算有助于保持收支平衡,了解自身需求、避免盲目消费(49.0%),注重物品的长期价值与性价比(41.0%),面对大额促销理性思考(31.6%),给购物车里的物品设置购买优先级(21.4%)都是受访大学生眼中理性消费的经验。
黄榕觉得,规划开支其实也是在规划自己的生活。“大一时,我还在探索新奇的生活,适应新的人生阶段;大二时,我更加立足于自身,开始考四六级、报考驾照、培养新的习惯和爱好。在消费时,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冲动消费,不会仅仅为了一时喜好而买单。”
在一次次“剁手”的懊悔后,付美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主动规划自己的开支,“一开始还没有养成每天记账的习惯,但会在生活费用得很快时,主动查看消费明细”。随着付美娆对自身开销的合理控制,她还在父母的指导下购买了稳健型的基金,小赚了一笔。她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些普适性强的理财选修课,了解一些基础的理财知识,避免误入不靠谱的理财或网贷陷阱。
朱迪指出,高校、家庭、媒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在日常教学和学生工作中,应当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欲望,避免过度消费、倡导理性消费,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朱迪补充说,“家庭也需要注重向子女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关心并积极应对大学生这个‘准社会人’人生阶段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卞心怡 实习生 孔文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青报·中青网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赏月文化激活旅游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