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治疗:精神康复的“隐形翅膀”

    点击量:219

全媒体记者 梁翊韬

通讯员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主任 李静

在精神康复领域,有一项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治疗方式——作业治疗。它宛如一双隐形的翅膀,助力患者在康复之路上振翅高飞,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与意义。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主任李静表示,作业治疗的核心在于,通过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帮助精神康复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并最终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同,作业治疗是一种“行动派”的治疗方法,它强调患者在实际活动中的体验与成长。

在身体功能恢复方面,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由于长期的精神症状困扰,身体活动减少,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协调性变差。作业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一系列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安排手工编织活动,让患者在穿针引线、编织图案的过程中,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组织瑜伽、舞蹈、编织的活动,患者在跳动的过程中,全身肌肉得到锻炼,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也逐步提升。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为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来看,作业治疗更是成效显著。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连基本的个人卫生、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都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治疗师会从最基础的生活技能训练入手,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以穿衣训练为例,治疗师会一步步引导患者认识衣物的正反、前后,教授正确的穿衣顺序和方法,并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逐渐能够独立、熟练地完成这些日常活动,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不仅让患者重拾自信,也大大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照护负担。

作业治疗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也有着独特的作用。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笼罩。在作业治疗过程中,当患者成功完成一件手工艺品、种出一盆美丽的花卉或者掌握一项新的生活技能时,他们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驱散负面情绪,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此外,在团体作业治疗活动中,患者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这有助于打破他们内心的孤独与封闭,重建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在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方面,作业治疗同样功不可没。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和工作环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交技能训练等活动,帮助患者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例如,设置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患者练习如何挑选商品、结账付款、与他人沟通交流;组织模拟工作坊,让患者学习简单的工作流程和技能,为日后重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作业治疗贯穿于精神康复的全过程,从身体到心理,从生活自理到社会融入,全方位地影响着精神康复患者的康复进程。它以独特的方式,为患者的精神康复注入强大动力,让他们重新拥抱生活的美好,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 梁翊韬

审核 / 朱洵 周梦晓

终审 / 孟继恩

上一篇:该不该洗牙

下一篇:身体的“蝴蝶效应”:甲状腺健康不容忽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