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84
通讯员:高静 赵海洋 吴松芮
历时数月准备的河南省检察机关分区论辩赛已落下帷幕,当站上领奖台接过荣誉证书的那一刻,赛场上唇枪舌剑的紧张、团队深夜研讨的专注、突破思维瓶颈的豁然,都化作了对“检察人如何以法为盾、以辩明志”的深刻思考。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一次淬炼专业能力、重塑法治思维的宝贵旅程。
左起第二位为吴松芮
回顾备赛与参赛的全过程,有三点经验值得沉淀:
其一,扎实的法律功底是论辩的基石。论辩不是空泛的言辞交锋,每一个观点都需扎根于法条、案例与法理。备赛期间,我们系统梳理了近年的刑事指导性、典型案例,对刑法常见罪名、各类司法解释等核心法条逐款精读,甚至针对预测的辩题预设争议焦点,提前构建“法条+案例+理论”的论证体系。正是这份“把基础打牢”的坚持,才让我们在赛场面对对方突袭式提问时,能快速援引法律依据从容回应。
其二,高效的团队协作是制胜的关键。论辩赛虽有主副辩之分,但绝非单人战场。我们建立了“分工+补位”机制:主辩为三、四辩负责把控自由辩论的整体逻辑框架。除此之外我们四人也各有分工:一辩侧重开篇立论与事实梳理,二辩专注攻防反驳与细节拆解,三辩负责攻辩环节和自由辩论的主攻,四辩负责自由辩论补位攻击和最终总结陈词概括全场观点。每次练习后,我们都会逐字复盘当天表现,从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到临场反应的节奏,每个人都直言不讳地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抛开个人得失、只为团队最优”的协作,让我们在短短几月内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整体联动”的蜕变。
其三,灵活的临场应变是破局的核心。赛场上没有预设的剧本,对方的观点及追问随时可能打破既定思路。记得在第二场自由辩论环节中,对方突然抛出一个冷门司法解释,打乱了我方的节奏。此时我作为四辩迅速起立,抛出一句“既然辩方想要谈司法解释,那我们就来谈司法解释后加入我方论据和观点…”既避开了对方的锋芒,又回归到我方熟悉的论证轨道。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论辩的魅力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临危不乱”——用冷静的心态捕捉对方逻辑漏洞,用灵活的策略扭转局势。
若说经验是“术”的积累,那这次比赛带来的感悟则是“道”的升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检察论辩”的意义:它不是为了“赢”而争,而是为了“明”而辩——明法律之底线,明正义之边界,明事实之真相。作为检察人,我们日常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其实都是一场无声的“论辩”:面对复杂的证据链,要像论辩时一样严谨梳理;面对当事人的疑问,要像论辩时一样清晰阐释;面对可能的争议,要像论辩时一样坚守法律原则。从赛场到办案一线,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对法治的敬畏与坚守。
此次论辩赛的结束,是新的开始。未来,我将把赛场上收获的“严谨、协作、担当”融入每一项检察工作中,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守护公平正义,践行检察使命,让法治的光芒在每一次履职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 侯恩世
审核 / 刘胜利
终审 /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