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丨乡村振兴战略 一头蒜“长”出百亿产业链

    点击量:7801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丨乡村振兴战略 一头蒜“长”出百亿产业链

杞县五里河镇杨大庄村收获新蒜,蒜农喜笑颜开。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丨乡村振兴战略 一头蒜“长”出百亿产业链

杞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对大蒜进行理化检验。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丨乡村振兴战略 一头蒜“长”出百亿产业链

杞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里,网络主播在直播售卖大蒜、蒜薹等产品。

4月19日,光山县凉亭乡新天地合作社茶农正在采摘信阳毛尖茶。谢万柏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时硕 摄

要抓好乡村产业振兴。立足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加快发展特优产业,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自2023年2月1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本报记者 刘晓阳

大蒜,不仅是调味品,还能制成保健品。

农民,既是蒜农,也是蒜商,既精耕“一亩三分地”,又放眼国内国际大市场。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链接”,就发生在大蒜之乡杞县。

来看一组数据: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总产量9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现有各类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年均交易量达200万吨,年交易额110亿元,产品远销中东、欧盟、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在杞县。”经过数十年发展,杞县大蒜已初步形成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乡村集聚新动能,杞县大蒜奏起“融合交响曲”。连日来,记者深入杞县调研,探究大蒜产业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从20万亩到70万亩好土地长出优质蒜

眼下,正是早熟大蒜上市的季节。

走进杞县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一股浓浓的蒜香扑鼻而来。蒜农们正忙着把新采摘的早熟蒜分拣、装车、运往各地。

“杞县大蒜口感好,品相更好。”来自北京新发地的采购商毫不吝啬地称赞。

为何杞县大蒜这么受欢迎?

“个大、周正、皮白、味足。”杞县大蒜行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新奇一口气说出8个字,进而补充,“论天时,这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论地利,土质条件好,矿物质丰富,钙、镁、硒含量比普通土地高2到3倍。”

天时地利,贵在人和。

从20世纪80年代杞县部分村子开始种大蒜,到2000年前后大蒜种植面积约20万亩,再到如今常年稳定在70万亩,历届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蒜农齐心协力搞生产,推动杞县大蒜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因地制宜,科学种植。通过采用“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模式,当地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大幅提升大蒜产量和品质。

在五里河镇杨大庄村田间地里铺着一层薄薄的塑料膜。“可别小看这层膜,它起到了保墒保温的作用,俺的大蒜产量明显提升,平均亩产高达2700斤。”蒜农康英学说。

农业保险紧跟上,吃上一颗“定心丸”。2019年至2021年,当地政府采取“贫困户+银行+保险公司”的模式,累计拿出1900余万元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大蒜价格保险。2020年,大蒜市场价格较低,投保蒜农获得了395.81元/亩的价格理赔。

创新金融模式,规避市场风险。杞县协调金融机构设立“种子贷”“蒜商贷”等专项贷款和“大蒜风险基金”。以“大蒜风险基金”担保,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发放贷款20亿元,解决中小企业和蒜农的资金难题。

目前,杞县大蒜种植区域涵盖21个乡镇,总面积与总产量居全国县域第一位,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种植大蒜200万亩。2020年,杞县大蒜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1年,杞县大蒜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为51.56亿元。

从“小特产”到“大市场”优质蒜卖上好价钱

大蒜种得好,还得卖得好。

经过多年发展,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快速增长。小小一头蒜,如何对接大市场?

既做蒜农,又当蒜商。

在杞县,几乎人人都与大蒜打交道。这里形成了以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为龙头的交易市场30多个,有贸易企业270多家、大蒜营销经纪人2万多名,年均交易量达200万吨、交易额110亿元,占全国主产区交易量的1/3.

把控品质是前提。

2023年1月,河南省唯一的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杞县,实现了大蒜“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该中心补齐了大蒜产业链条中的检验检测短板,为政府监管、外贸出口及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杞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主任于红光说。

遇上蒜多价跌怎么办?

“建大蒜冷藏保鲜库,把大蒜储存起来,既可错峰销售,又能保证周年供应。”杞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鲁桂芝说。

在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一排排连幢智能化冷库鳞次栉比。截至目前,杞县已建成多个大型现代冷库集群,年贮藏能力从2019年的50万吨提高到如今的107万吨。

蒜商李凤玲感慨:“大蒜放在冷库里,能保存一两年,啥时候行情好啥时候卖,就算遇上‘小年’,收入也稳得很。”

电商新模式,开拓新空间。

“头茬新蒜,早上采摘、中午打包、下午发走。”杞园生鲜供应链有限公司主播金立娜正在直播带货。该公司五成大蒜销量来自线上。

“销售触‘网’,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产业参与者收入攀升,农户精气神提升。”杞园生鲜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申鹏说。

“拼多多大蒜交易量前10名商家中有9家杞县经销商,淘宝有5家。”杞县电商办有关负责人说,杞县年网络销售大蒜最高可达11万吨,交易额超5亿元。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受益是关键。

“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定价收购+全网销售”……从产业各环节入手,多种联农带农模式,确保销售有订单、增值能分红,带动全县30多万亩无公害基地、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从“论吨称”到“论克卖”小蒜头变身金蒜头

在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展厅,新鲜生蒜发酵制成的黑蒜,酸甜软糯,是这里的“明星产品”。

“经过60天到90天的高温发酵,大蒜产生褐变、熟化,变成黑蒜,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是原来的数倍。”该公司销售经理程传龙说,从“论吨称”到“论克卖”,从“白”到“黑”,一头大蒜的价值跃升了5到10倍。

程传龙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黑蒜主要以云南独头蒜为原料,考虑到运输和原料成本,公司正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用本地多瓣蒜做成黑蒜。

“近年来,杞县与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成教授工作站、大蒜研发中心、大蒜研发成果转化基地,研制黑蒜、大蒜精油等多种深加工产品,从而实现大蒜从调味品到食品、保健品的全产业链生产。”鲁桂芝说。

在科技加持下,杞县大蒜产品链“百花齐放”。80多家大蒜加工企业,生产脱水蒜片、蒜粉、蒜酥等10多种大蒜制品。这些产品登上东南亚、中东、欧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餐桌,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

一业兴,百业旺。

如今,在杞县,以大蒜为中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22年,杞县大蒜产业总产值达242亿元,其中,一产产值约50亿元,二产产值约62亿元,三产产值约130亿元。

杞县大蒜产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大蒜产业化发展。”鲁桂芝说,“下一步,加快补链、延链、壮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行走在杞县田间,数十万亩新蒜即将陆续出土。期待着又一个丰收年!

短评

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刘晓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河南以“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很多地方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念好“土”字诀。立足本土,开发好优势乡土资源,培育新需求、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手段,注重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发挥好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从延津小麦,到西峡香菇,再到泌阳夏南牛,有平原农区,有丘陵山区,有粮食作物,亦有经济作物和畜禽产品,无不是立足乡土优势资源,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打好“特”字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路子,靠品种取胜,人有我优,靠品质争先,人优我精,靠品牌出彩,提高附加值。延津小麦有“中国第一麦”之称,当地在做强小麦产业时,将克明、鲁花等企业品牌与延津小麦区域品牌一并进行营销,互相支撑,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生的完整品牌体系,为全省特色产业品牌打造提供了借鉴。

唱好“产”字歌。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产业集群,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完整、业态丰富的“多汁多味”土特产。正阳以花生产业为主导,涵盖从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生产性服务、加工、仓储、流通、休闲观光等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环节,多维度、深层次让“土特产”增值,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强劲动力。

数说2022年

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

●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325万吨同比增长1.9%

●生猪产能保持稳定存栏4260万头外调折合生猪2767万头均居全国首位

●蔬菜产量超7660万吨油料产量超680万吨

河南名特优新农产品

数量全国第一

●共计559个

●包括正阳花生、平舆芝麻、扶沟蔬菜、杞县大蒜、灵宝苹果、夏邑西瓜、西峡香菇、信阳毛尖等

加快发展十大优势特色农业

●包括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

●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57.8%

绿色食品业加快转型升级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09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

●预制菜产业异军突起规模达到150亿元

●方便酸辣粉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

数据整理/刘晓阳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 张雪凝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丨乡村振兴战略 “一朵云”激活和美乡村新动能

下一篇:加快培育农业强省建设新动能(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