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与思考

    点击量:10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对乡村振兴如何破题、乡村产业如何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近期,我们以“驻马店市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分析”为主题,深入到全市部分县区、乡村进行调研,以期为驻马店市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河南省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新亮点。

(一)调优种植产业结构,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年来,驻马店市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深入推进“四优四化”,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产业结构,加大良种推广普及和品质结构优化力度,调减效益低下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白芝麻等特色高效农作物,使供给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539.9万亩,比2016年增加303.8万亩;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515.7万亩、比2016年增加154.8万亩;优质白芝麻种植面积达80.6万亩、比2016年增加26.6万亩;玉米种植面积为422.9万亩、比2016年减少184万亩。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极大提升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保障。随着各级对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各类扶贫项目投入资金的增加,革命老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政府推进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考评工作,有力提升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和质量。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进展顺利;110千伏上蔡变电站竣工投用;马庄铁路物流园、万邦农产品物流园、福汉兴公路物流港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所有贫困村建起了文化广场;99%的乡镇、85%的行政村通达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快递入村工程加快推进,已建成乡镇快递综合服务平台173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4万亩,农业灌溉面积达到80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3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在全省率先完成益农信息社建设任务,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

(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并使产业链得到延伸、价值链得到提升、供应链得到保障。通过对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家乐等新业态的培育,使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190个,资产达42.2亿元,实现年营业收入13.9亿元,带动4.7万户农民进入该领域。确山县、遂平县被确定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共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园区58个,其中正阳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泌阳夏南牛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复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来村网、金雀电子商务、晨钟生物、天中农业等知名农村电商企业2800多家,建成益农信息社2144个,发展恒兴、福和、恒都等物流企业600多家,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集群。驻马店市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685家,2018年实现总产值1631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7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家。近年来引进的泰国正大、台湾徐福记、瑞士雀巢、山东鲁花、君乐宝、今麦郎、五得利、克明面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不仅推动了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且对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城市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驻马店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和芝麻油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驻马店市第一支柱产业。培育成型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3家,有11家被省高标准粮田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级联合体。

(五)实施脱贫攻坚,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较快发展。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了十五项产业脱贫工程,推行了十种带贫模式,完善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把产业扶贫作为乡村持续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在主导产业上强基础、在特色产业上抓提升、在新兴产业上求突破、在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在带贫模式上作文章、在龙头带动上谋长远、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抓结合、在带贫成效上求实效。把乡村产业扶贫当作一场硬仗来打,培育了一大批扶贫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发展扶贫车间233个,并网发电村级光伏电站985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7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综合站15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965个。2019年,全市已完成扶贫产业类项目695个。

(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2015年以来,驻马店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奖励发展规范、辐射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8年、2019连续两年市财政列支1500万元,奖补优秀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9年政府还专门安排100万元奖励新认定的省级以上示范社和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全市依法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2032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8家,省级63家。发展家庭农场7039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9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培育成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3家,其中省级联合体11家。通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小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与大市场进行了有效衔接,有效规范了管理能力,破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瓶颈。

(七)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了乡村产业竞争力。驻马店市坚持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充分挖掘、利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品牌,着力打造泌阳县的夏南牛和香菇产业,平舆县的白芝麻,汝南的蔬菜、麦草画、东官庄的林特花卉苗木,正阳县的花生,新蔡县的小杂粮、遂平县的彩叶花木等特色品牌。尤其是确山县利用青山绿水红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强县战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了具有确山特色的“瓦岗红薯”“瓦岗西瓜”“竹沟中药材”“瘦肉型黑猪”“薄山湖松针鱼”“留庄大米”等50多个品牌畅销省内外。其中,“确山板栗”“确山夏枯草”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是农田建设标准低。全市仍有400多万亩中低产田,其中近150万亩山岗丘陵地,缺乏灌溉条件,基本靠天收。即使已经开发的部分地块因建设标准低,管护跟不上等原因,也存在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问题,全面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二是农业服务设施缺乏。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仓储、冷库、烘干设备等农业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脱贫攻坚中,全市900多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还有1800个非贫困村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道路没有成网,安全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二)三产融合程度不高。一是农产品加工业依然存在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不够等问题。全市小麦面粉加工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加工的80%是普通粉,市场需求旺盛的专用粉供给量不足10%;二是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农业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等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由于农民的技能相对较低,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部分农民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电商扶贫产业人才缺乏,农特产品上行在助农增收方面的带动作用不强,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销售、初加工者居多,能够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中联基地和从事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布局。

(三)“三农”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乡村振兴离不开完善的支农政策体系,但整体来看,目前全市农业农村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健全。一是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在市级层面,目前仅落实了种粮补贴、涉农资金整合等项改革,但支农政策体系转型尚未完成,支持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和社会化服务、农业保险等相关政策体系还未形成;二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全市九县一区虽然都被纳入了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面积已达860万亩,但目前各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土地整理、发展绿色农业推进难;三是农业农村稳定投入机制不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没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长效投入机制,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整体上仍以项目整合为主,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工作。

(四)乡村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发育不足。乡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花生、芝麻、食用菌、林果等种植规模,但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占比仍然偏大;二是农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全市农业生产在抗御水灾、旱灾、雹灾、雪灾、病害、虫害等自然灾害方面还比较弱。尤其是面对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显得束手无策,损失惨重;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1/3,且与2017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虽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两万多家,但真正规模运营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不足1000家,且在经营模式上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在经营方式上较为粗放,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不同程度的造成环境污染与土质退化。

(六)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较多。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实用型人才,也缺少“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二是尚未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没有完全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乡村产业发展项目融资难度较大,担保难问题比较突出;税收支持政策力度小,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三是一些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难以满足,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的仅靠有限的土地租赁、房屋出租、水库承包等传统的集体收入,缺乏有实力的集体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差,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影响产业的发展;五是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业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在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有的县尚未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还要牢固树立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产业振兴引领发展的理念,加强对乡村在政策、土地、资金、项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扶持,加大对水、电、路、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研究出台相关支持乡村基础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确保资金支持产业振兴、项目支撑产业振兴、政策保障产业振兴。要把产业振兴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必要措施,以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龙头,加快建设平台和载体,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一业一策,推行“九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即组建一套实战的班子、设立一批产业基金、集成一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一批人才实训基地,创建一批产业研发联盟和可依托的专家团队、开发一批特色品牌系列产品,组建一批生产加工装备,着力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二)坚持产业融合,增强经济发展合力。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乡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支持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支持发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二是促进业态融合发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鱼虾共生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业、亲子体验、休闲农业等业态;三是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如平舆县芝麻小镇、正阳县花生之乡之类的产业园区,形成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

(三)培育龙头企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十三香、大程粮油、一加一面粉、久久农科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支持徐福记、君乐宝恒都、鲁花、今麦郎、花花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提升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二是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创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三是培育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主体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四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市筛选1000家左右发展基础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重点扶持,扩大发展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确定体现本地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主导产业,如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建设一批标准产业园区(基地)。加快推动正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提升泌阳夏南牛、平舆芝麻产业园等发展水平,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青贮玉米、芝麻、香菇、蔬菜、林果、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形成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和优势。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发展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不断扩大平舆芝麻、正阳花生、泌阳花菇等产业的精深加工空间,拉长产业链,提升增值链,提高原料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好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加快推动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鼓励县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创建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六)挖掘生态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利用我市的青山、绿水和平原农业景观资源优势,挖掘本地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势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丰富文化内涵,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等新型业态。推出“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土地流转、拓展土地租金、房屋租赁、外出务工和自营收入等农民收入渠道,增强农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功能。尽快打造全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文化、红色军事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前期的基础性调查与研究,打造红色旅游特色项目品牌,对红色旅游宣传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打出“小延安——竹沟”“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故乡——古城李湾”“中共鄂豫边区省委旧址——焦竹园”等宣传品牌,加大力度开发孤山冲、雷岗战役旧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助推革命老区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七)坚持科技引领,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在对选育出的豫芝4号、豫豆19号、驻麦6号、驻大麦8号、创玉198、驻椒19等5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进行推广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进行试验和推广。要不断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培养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建设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产业发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全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开展面对面的农技指导服务,鼓励特派员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推广“科技示范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加强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以科技培训、信息咨询、品牌建设、电商营销等为重点,为农民提供更多市场运作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第一作者:黄淮学院)

责任编辑:王建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责任编辑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思想纵横: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

下一篇:王国生与郑州大学师生座谈交流时强调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开创新局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