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点击量:10万+

20161124_004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张国刚著 中华书局

在学院派史学与大众史学隔着诸多话语壁垒的当下,我们有时候也会像孔乙己一样发问:历史可以有几种读法?这实际上也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读什么样的历史书。很多时候,史书本身即有其自身的历史写法,而在此基础上读者又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这也往往导致我们对于历史的感悟走向不同的方向。

两位司马公如何说史

史书有几种求“通”的写法和读法。西汉修撰《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北宋编修《资治通鉴》的温公司马光在史学界并称“汉宋两司马”。两部各自开创史学编撰体例的史书,是汉以前、唐以前历史两种不同的“通”的写法。

司马迁著《史记》,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更是“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其书名即直接鲜明表达了有鉴于治道之通达的愿望。不过,《史记》不唯是“史家之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所公认的“无韵之《离骚》”,其纪传体的写法,将帝王将相各色人等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其间不乏穿插一些太史公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细节的“合理想象”,后人读起活灵活现的故事来自是津津有味。可是司马温公编《资治通鉴》,却是一种不太好读的编年体写法,从头看下来,罗列的都是某年某月发生了哪些事的记载,如同历史“流水账”,想要真正通贯起来读,着实需要费些力气。其对于历史事件本末因果的记叙,则需要到后来南宋袁枢编《通鉴纪事本末》这种“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的“配套读物”才能通读一整件大事的来龙去脉。

即使如此,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这些历史的写法,似乎仍然缺了一种更通透的读法。若能跳出简单的人物臧否与单调的事件进程,而深入人物性格与行为逻辑,从性格命运看治乱兴替,或许更能如两位司马公所希望的那样通达其间,获取智慧。

另一种有趣的读法

如今,张国刚的新著,一部有趣的史学普及读物《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归约《资治通鉴》留给我们的庞杂的史料文本,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有历史智慧的读法,让当代人得以从中获取“前人在应对各种挑战后,给我们留下的一些经验总结”。我们从这个视角读到的历史,就是人生、民族、国家对于这些挑战的“应对的措施、应对的办法、应对的智慧”,“所有的成败得失的记录就构成历史”。因此,“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作者正是以这样的穿透力,带着读者从一盘盘棋谱的残局上方看到历史情境、世事权变、人生哲理,尤其是对于带团队、做决策的领导者来说,还能读到至关重要的对待人生棋局与管理修养的认识。

作者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导读《资治通鉴》,为我们揭示自“三家分晋”到“开天治乱”之间的一系列帝王将相的兴亡轨迹:智伯的覆亡和魏文侯的崛起,吴起的悲剧和商鞅的命运,吕不韦的成功投机和秦始皇的千古功过,刘邦的用人本事与项羽的逃避责任,汉武帝的原则与权变和霍光的机敏与膨胀,王莽的苦心经营与灰飞烟灭、刘秀的大事精明与小事厚道,曹操的审时度势与骄傲轻敌、刘备的仁厚坚忍与借力发力、孙权的识人善任与改过迁善,曹丕的格局狭小、司马氏的接班人问题,杨隋的得失天下、李渊与李密的得失人心,唐太宗对自我权力的约束、唐玄宗对自我约束的懈怠。如此林林总总,各路帝王将相的风云际遇各不相同,自有其性格命运起了很大作用,在时势动荡的情势下,终致家国兴衰、民生休戚,上演了一出出跌宕起伏、意味深长的历史悲喜剧。

所谓“资治”,历史有资于治道者,不唯是可以治国平天下,更可以从中读出修身齐家、治冶人生的味道。《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在《资治通鉴》提供的丰富史料之上,以人物际遇为轴,条分缕析,纵论古今,从历史人物身上提炼更深的智慧。古人有云:读史使人明智。从人生棋局的角度来读古人之史书、读古人之史事,更使今人学会将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化为己用,启迪智慧,有资于自己的事业管理与人生管理,可谓善莫大焉。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网络

责任编辑 / 刘钊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下一篇:党史必修课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