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号”火起来,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

    点击量:766

黄敬惟《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1日第07版)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农民参与文体活动比例超七成。

从贵州“村BA”现场的侗族大歌,到湖南“村厨”背后的苗绣工艺,再到江苏“村跑”现场的农民版画……火热的“村字号”文体活动正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由“静默存在”到“动态传承”的转变。

“村味”盎然是“村字号”文体活动的鲜明特色。深入开展乡村文化资源调查,发掘出独属于本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符号是避免雷同、打造特色的关键。

舞台设在田间地头,道具就地取材,奖品多是农特产品。“村字号”活动农人、农地、农味、农产俱全的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植于最具有本土生命力的地方特色资源,是“村字号”文体活动想要办得好的秘诀。

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打造“村戏”文化品牌为例。自2023年启动以来,该活动已从田间地头的自发演出发展为有组织、有规模的文化盛事。

打造“村戏擂台赛”,各村镇自行编排竞演曲目,村民自愿报名参与表演,一起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挖掘素材,并编排成歌、戏、舞、杂耍等节目……在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的激活下,古老非遗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充满活力的新方式得到呈现。如今,该地已挖掘124个民间故事、310首民歌,将“村戏”打造成为地方特色IP,不仅吸引大量当地年轻人参与其中。不少国内外游客、外国留学生等也专程前来观看、体验、参与。

如今,“村字号”文体活动已进化出多元形态,相关配套设施、衍生新兴业态不断丰富,并依托短视频平台等网络传播,形成“破圈”。“村字号”IP的溢出效应丰富了文旅供给,让原本局限于一地、游客挖掘难度大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更多关注,也带动越来越多传统民俗、农耕技艺等走进公众视野。

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少爆火的“村字号”活动都有着深厚的乡土传统,离不开当地的历史传统与乡风民俗。贵州“村BA”篮球赛与当地苗族传统节日“吃新节”融合,可谓“逢节必赛”,已有数十年历史;浙江“村晚”能够追溯至40余年前,舞台设备已从当年的煤油灯变成电子屏,而当地村民的热情没变,一直是一年中翘首以盼的欢聚时刻,也是无数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云南省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的“村咖”,依托的是当地傣族织锦、慢轮制陶等18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别具特色的傣族文化……

把村庄历史和农特产品写进村歌,开发以民俗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以村戏、村舞“PK赛”吸引游客带动文旅客流……“村字号”文体活动的兴起,既满足了当地人对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以真金白银为他们带来货真价实的收入。

农之强,在经济,也在文化;在物质,更在精神。“村字号”文体活动这张亮丽名片,让农民收获乡土文化荣耀感,在歌声、舞蹈、竞技中守望乡土、实现价值,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更多可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镜头里的河南

下一篇:导演如何把握戏曲电影中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