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秦刻石”持续引发学术关注

    点击量:638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6月8日,光明日报刊出中国社科院学者仝涛有关青海“秦刻石”的释读成果,并展开了为期4个月的“昆仑石刻”(后被国家文物局确认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学术争鸣。学界认为,这场争鸣,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迄今,这场学术盛事还在引起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等从历史地理角度思考“秦刻石”的价值。他们认为,从汉武帝对“昆仑”地望的判断、“昆仑”和玉出“昆仑”概念的形成、秦始皇时代的地理知识、秦始皇采药的目标、当时的交通条件等各方面判断,秦始皇派人去“昆仑”采药完全有可能会经过今扎陵湖北岸,石刻证明为真,就可作为这一事件最确切的物证。

每当说起档案,人们往往率先想起收藏在档案馆等机构中的纸张、文件。在一些档案工作者眼中,青海扎陵湖畔暴露在自然环境里的“秦刻石”也是一件历史档案。有来自国家档案局的工作者提出,秦始皇统一后数次出巡,在多地立下七大刻石,展示了其强大的统治力,然而这些刻石的原物大多都已毁坏湮灭,仅存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的残块易地保管,也损毁严重、漫漶不清。与七大刻石相比,青海的这方“秦刻石”记载的是秦始皇派遣方士求取长生不老药的史实,不仅存于原址,且保存最为完整,历史价值不可取代。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则看到“秦刻石”的重要语料价值。他认为,刻石上的文本字数虽然并不是太多,但首尾完具,要素齐全,言简意赅,表述清楚,填补了秦文本的一个空白。

据悉,有关这方“秦刻石”的文物保护及相关历史研究已经展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01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衍生品,蕴藏电影产业“财富密码”

下一篇:古人的洗手之道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