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赋能文化产业

    点击量:657

【点评】

作者:贾力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艺术教学部主任)

近年来,以《哪吒2》为代表的国漫强势崛起;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热销全球;民族舞剧《红楼梦》《只此青绿》引发年轻人“复刷”热潮……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沉浸式文化产业中实现破圈。这种破圈的实质,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沉浸式体验形成的双向赋能:当文化产业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以创新形式进行年轻化表达时,不仅重构了文娱消费的新形态、催生了新场景,更能突破浅层娱乐边界,让年轻人在新体验、新玩法中重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一方面,已有的成功破圈作品,其内核动力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始终讲求“内容为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叙事、美学意蕴与精神内核,恰好为创作注入不可复制的“灵魂”,这既能满足年轻人对沉浸式项目个性化、深度体验感的追求,又能为作品奠定独特的文化基底。例如,《黑神话:悟空》对古建筑场景还原度的精细打磨,《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中“文物活化”的独特魅力,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当代生活连接点的精准探索,为作品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内容基础。

另一方面,这些现象引发受众追捧,关键得益于形式创新与年轻化表达。沉浸式消费场景的流行,本质上契合了年轻人对个性化、新鲜感与情绪价值的核心诉求。它通过与旅游、戏剧、动漫、游戏、文创等多元领域的跨界融合,重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链路,以创新的交互体验增强参与感,以独特的社交属性扩大传播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带动了文创周边购买、餐饮消费等衍生经济,更培育和塑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IP,强化了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共鸣。

现有案例的成功,在重塑文化产业生态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与其盲目追逐海外IP,不如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这座本土富矿。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消费主力对文化产业必将在创造性和独特性上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种趋势,唯有以文化自信的心态,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持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思路、新场景;同时,避免简单堆砌与风格拼凑,以有文艺趣味为桥梁、用年轻世代的语言重构表达,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留下更多具有传播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8日02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王安石作文“不近人情”说辨正

下一篇:一部《左传》,读懂春秋大义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