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华美学的化用之妙

    点击量:813

越剧《我的大观园》火爆出圈,带动文旅消费热潮,这一现象引发业界深入思考:如何将蕴含于戏曲宝库中的深邃智慧与独特美学进行创造性转化,运用于话剧、影视等当代艺术创作,进而拓展民族表演体系的新境界?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其独特的审美与人物塑造的智慧,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的民族化探索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当代艺术寻求民族气韵的过程中,创作者愈发意识到,化用戏曲美学的精髓在于借鉴其思维方式,而非对其程式动作的生硬模仿。

化用之要,在于把握戏曲塑造人物的“程式思维”。中国戏曲以生旦净丑等行当为基石,构建了一套精妙的人物类型语言体系。举手投足间,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情跃然而出。这种高度凝练的程式语言,为演员捕捉角色基调提供了抓手。但化用并非照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为《霸王别姬》编创虞姬剑舞,融汇雉尾生的英武与老生的刚劲,终成经典;表演艺术家吴兴国在《等待果陀》中以丑角程式为基础,又借鉴《清风亭》中老生老旦的表现,让角色在程式中挥洒自如,既展现出独特风格,又揭示出深刻哲理。

化用之妙,更在于超越外在形似,将戏曲神韵融入角色。成功的化用作品往往并不追求“像戏”,而是将戏曲“浑圆曲弧、动静相衬”等构图法则,“形神兼备、情眼相合”等神韵精髓,自然融入演员的表演节奏与造型意识。王晓鹰导演的话剧《伏生》、田沁鑫导演的话剧《青蛇》等作品,均无明显戏曲符号,但其展现的写意旨趣、灵动的空间流转及动作中的古典情韵,无不深得东方美学精髓,在神似中实现了戏曲美学的当代表达。

戏曲以简驭繁、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智慧,尤其值得化用。传统舞台常空空如也,却凭借演员的“圆场”“趟马”等表演,在观众心中幻化出万水千山。话剧《中国梦》中竹排场景的演绎,就深得传统戏曲神韵。演员以身体律动模拟江流起伏,两颗年轻的心灵在颠簸中悄然靠近,舞台留白尽显东方诗意。在舞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拾这份以表演创造时空的自由,恰是对艺术本真的回归。

得其意而忘其形,汲其神而塑我魂——对戏曲美学的化用,是以当代之思叩问传统之门,在似与不似间寻求民族神韵的时代表达。这并非对古老艺术形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让中华审美基因在时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在守正创新中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范萍 作者为中央戏剧学院实践教学中心教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展“莫卧儿王朝瑰宝”

下一篇:驿城区老河乡:百年古栗园 绘就生态画卷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