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639
大河网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十大任务之首。当下的消费形态、观念多种多样,那么,古人的消费观念如何?钱又花在哪儿了?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请跟随一组组经典诗词,借用AI场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消费智慧。
消费观念:豁达与节俭的观念碰撞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消费观与当下直播间“剁手”消费形成奇妙互文,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出现在电视剧《庆余年》中,也经常出现在当下的消费场景中,给花钱买单找个理由。同样,这首诗词中“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则直观呈现出盛唐宴饮豪情,其中的肉食美酒皆为消费符号。
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中“但愿尊中九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的豁达,与宋朝苏轼“口体之欲,何穷之有”的警语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也有对于奢靡消费的批判,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暗讽皇家为口腹之欲劳民伤财的奢靡消费观。
消费市场:文化和精神消费彰显购买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出自《木兰辞》中的诗句,写出了当时交通乘具装备市场的细分化。
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描写的是北宋杭州市场陈列珍宝绸缎,尽显市民消费力。
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用“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写出了唐代扬州夜市灯火如昼、娱乐消费兴盛的场面。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句,展现了元宵节消费中的车马、音乐、灯饰等文化消费。
消费维权:用诗词记录市井百态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记载,被考证为唐代最早的“强买强卖”维权案例。
宋代张俞的《蚕妇》中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质问供应链中的分配不公,直指劳动价值与消费权利脱节的社会矛盾。古代文人用诗词记录市井百态,本质上与今天的消费维权记者殊途同归。
这些诗词宛如透视镜一般,展现出古人的消费智慧:李白笔下“千金散尽还复来”尽显盛唐消费自信,柳永词中珠玑罗绮勾勒出商品经济雏形,而“一骑红尘”的荔枝则成为古代物流消费的典型案例。从市列珠玑的物质消费到笙歌绕梁的精神消费,古人用诗词记录着不同维度的消费图景。(申华 刘思嘉)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驻马店:万花竞放引客醉
下一篇:跨境来看《哪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