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走一件手工艺品 记住一个中国故事

    点击量:706

外国观众逛中国非遗馆——

带走一件手工艺品记住一个中国故事

带走一件手工艺品 记住一个中国故事

外国观众体验古法制玉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供图

“您好,我们想先学‘敦煌壁画临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中国非遗馆”)的咨询台里侧,讲解员赵双侠抬头愣了一下——脱口秀演员张踩玲和她的家人来报名参加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张踩玲的先生和公婆都是加拿大人,在体验环节,她给公婆做起了翻译。

“他们一家人原本打算简单‘打卡’,结果被大厅的介绍册吸引,一口气报了敦煌壁画临摹和古法制玉两个项目,体验时间总计3小时。”赵双侠说。

中国非遗馆目前推出了15个常设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加上近期展馆一楼的22个“非遗摊位”,37种体验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项。

近几个月,中国非遗馆的“洋面孔”格外多。“每天都有外国观众。其中既有在华留学生、外企员工,也有不少海外游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观察到,他们偏爱深度体验,热衷参与互动。

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在外国观众指尖晕染,玉器的雕琢声与英语对话声交织,汉服裙裾掠过不同肤色……一场场始于好奇的文化体验,悄然转化为一次次文化交流。

无论是在画布上勾勒飞天衣袂,还是端坐案前用传统工具打磨玉石,参与体验项目很需要耐心和细心。在赵双侠看来,外国观众不仅愿意动手尝试,还会追问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表现得十分踊跃。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极大热情,也让中国非遗馆的工作人员多了一份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

“玉器上的纹样是什么意思?”“要经过多少步骤,才能打磨出一块玉石?”“制香,用于何处?”面对外国观众层出不穷的“为什么”,馆员们经历了从“知识输出”到“文化解码”的升级。

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工作团队成员都在积极自学外语,组建了学习小组,分享新学到的词汇、讨论回应外国观众提问的合适表达,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体验写书法时,外国观众手握毛笔写出了融合外语与中文的“创意祝福”;在馆内汉服体验中心,很多外国“小哥哥”“小姐姐”来拍照,其中不乏汉服“行家”……这让李妍意识到,中国非遗馆的众多体验项目还需要做好更深层的文化阐释。

非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非遗相关展览需突出文化共鸣点。在春节主题展中,“家庭团聚”“辞旧迎新”所蕴含的情感就十分具有共通性。一位韩国游客看到灶王年画会心一笑:“我们也有祭祀灶神的传统。”

“我们希望外国观众不仅能体验非遗技艺,带走一件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还能记住一个中国故事,读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和温度。”李妍说,下一步,中国非遗馆除常设体验项目外,还会在寒暑假和传统节日等时段重点推出体验性强、文化味浓的体验课程和社教活动,面向外国观众的讲解会更有针对性,以便吸引他们沉浸式体验,从“视觉震撼”抵达“文化共鸣”。(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如何让文化IP实现长红?

下一篇:殷墟博物馆一岁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