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837
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杨晓伦 于潞
成语“劳人重马”出自杜甫诗《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十二首:“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鲐背死,劳人重马翠眉须。”在杜甫诗集不同版本里也作“劳人害马”或“劳生害马”,意思是役使人过分烦劳。杜甫这组《解闷》从第九首开始,由“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说起了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爱吃荔枝,而由驿路千里,昼夜奔忙运送荔枝的往事。
荔枝生于南方。明朝确山县人陈耀文《天中记》引《扶南记》的说法称:“此木以荔枝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耳。”荔枝所以叫荔枝是因为荔枝结果成熟时,在树枝上不容易摘取,需要用刀斧连果带枝一块削下来,取“劙枝”谐音而称荔枝。“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为吃到新鲜的荔枝,汉武帝攻破南越,自交趾移植荔枝百株到建扶荔宫种植,年年栽种,无一存活。偶然活过一株,却不开花,不结果,最后还是死了。因此,荔枝取离开本枝即死的谐音,也叫离支(枝)。
荔枝生在南方,对于朝廷设于长安、洛阳、开封或北京的王朝来说,要想吃到荔枝,只能让产地进贡。荔枝作为贡品,是从西汉南越王赵佗开始的。赵佗原是秦始皇派到岭南拓荒的将军,后来建立了南越国。刘邦建汉称帝,他归顺朝廷,成为汉王朝的藩属国,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宝物中就有荔枝。汉武帝雄才大略,想移栽荔枝却没有成功,于是,从元鼎六年(前111)开始,又继续让地方每年选取优质荔枝进贡,史称“荔贡”。为保证一路畅通,朝廷“十里一置,五里一堠”。但岭南“奔腾阻险,死者继路”,“荔贡”劳生害马,一路血泪凝成,直到东汉唐羌任临武长提出罢贡。
唐羌是治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的东汉汝南郡人。谢承《后汉书》记载:“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靠征辟入仕,先为公府掾,再补临武长。唐羌就职的临武县当时属郡治在今天湖南郴州市的桂阳郡,是“荔贡”的必经之路。目睹役夫驿马因劳累死亡不绝于路,唐羌上书皇帝,说“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故天子食太牢为尊,不以果实为珍。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认为既然龙眼、荔枝之贡劳民伤财,吃了也未必能延年益寿,不如罢除“荔贡”。唐羌上书的是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他对内宽和爱民,惩办豪强,对外击败贵霜、讨灭匈奴、征服西域、平定羌乱、重新设立西海郡县,击破鲜卑、高句丽,克平南部巫蛮叛乱,使东汉国力达到全盛,缔造了“黎元宁康,万国协和”“冠斯往代,奄有万国”的“永元之隆”,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虽然唐羌的建议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甚至有大臣认为他冒犯了皇室威严。但汉和帝刘肇还是采纳了唐羌的意见,下诏称“远国珍馐,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罢除了“荔贡”。此事之后,谢承《后汉书》说唐羌便“弃官还家,不应征召,著《唐子》三十余篇”,一生再未出仕,不知道是否与这次直谏有关。
“荔贡”再次出名是在唐朝,也就是杜牧《过华清宫》说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虽然这次“荔贡”是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的个人行为,但危害依然不小,以致不少唐人诗作里忿忿不平,甚至将唐朝衰亡归结到这件事上。杜甫《解闷》诗“云壑布衣鲐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说的就是这件事。但此时唐羌已去,再无敢于直谏的诤臣,只留下宋代苏轼《荔支叹》中“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的伤憾,张栻“千年尚忆唐羌疏,不污华清驿骑尘”的感慨,明人黄佐“唐羌为宰日,汉道正休明”的追思,清人李汝梅《岭南荔枝词》“上书无复汉唐羌,一骑红尘驿使忙”的伤悲。唐羌不仅是被临武人追思的名宦(《清一统志》桂阳直隶州有“唐公祠,在临武县治,祀汉临武长唐羌。”),也是中国荔枝历史文化的代言。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