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非遗传承当“以艺为是“少填表盖章

    点击量:692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许多非遗项目发展很好,非遗保护成就卓越。但同时,传承人“老龄化”“有学无继”、传承发展市场化依赖度高、晋升通道狭窄等问题较为突出。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路径的打开,特别是文旅融合的赋能,非遗文化传承青老接续和代际传承还是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局面。比如,南方一些传统戏曲不管是京剧秦腔昆曲,甚至是稀有剧种丹剧、海城喇叭戏、海门山歌剧、推剧、漫瀚剧、叮叮腔、湖剧等,都在通过包括师徒传帮带、委托培养制、深入校园里等方式,不断培养着大量年轻艺人任主角、挑大梁,也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圈粉年轻一代,获得无限生机。同样,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其他一些手工类、演出类技艺,如汉中藤编、凤翔泥塑、东仓鼓乐等,“相对传承更清晰、完备”,而一些本就不宜走市场路线的非遗,则表现出了“技艺传承困难,且容易发生断代风险”,就像电影《百鸟朝凤》所深刻揭示的那样,像唢呐技艺和《百鸟朝凤》这样乡土丧葬场合使用的传统音乐,以及社火这样乡村年俗文化,如何传下去、赢得明天,确实不能仅仅依靠推向市场来破题答卷。

必须指出,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及相关职称评定,一定要打破常规,去除繁文缛节,不要发一张不胜其烦的表、坐等上门盖章,非遗技艺本身千姿百态,并无一定之规,没办法因人设事定规矩、个案建模立标准,只能就事论事,以艺为是,到现场去,望闻问切,亲自见证,符合一般意义上具有时间性、传承度和紧迫感的非遗技艺、项目、文化先想尽办法抢救下来、保存起来,对掌握相关技艺的人们及时快速走“绿色通道”给以物质和荣誉的双重扶持,同时也要研究确立尽快实现有关非遗技艺、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化传授传递传承的可能性路径,可以请到大学文史专业课堂或音乐戏剧等专业研究机构传经送宝,或聘请为当地文化领域特殊人才等,对一时半会找不到后代传承人的,可以先请老一辈用口述或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先把独一无二的第一手资料保存下来,让后来人能够有学习模仿、依样画瓢、传承赓续的范本和凭借。

在这个时候,尤其是需要政府托底和文化管理部门有所作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特别要注重走网上群众路线,通过移动端直播平台,发掘和寻找非遗文化活下来、火起来的源头活水和肥田沃土、不竭动能。最近一段时间,来自甘肃会宁县一家民营剧团安万剧院的爆火就是明证。那也是从一度沉寂、几经挣扎、浴火重生、柳暗花明起来的。对于那些无人问津的非遗文化、民间技艺、普通高手,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网络直播平台、自媒体博主也要给予高度关注,从中看到流量转换的潜能,从呵护文化瑰宝和乡土文化根脉的角度,加大关注支持力度,加大流量倾斜力度,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走向更大舞台、打动更多心灵,也让更多普普通通的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和没有名号的民间非遗守望者有机会有空间有精力钻研技艺、用心守艺、匠心传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翼)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春节将至年味爆棚!“蛇元素”花馍、文创热销

下一篇:地理基础与研究路径:观察商代文明的新窗口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