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732
作者:王春林(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因为对家乡情有独钟,对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入了解,散文家李育善迄今为止的创作,包括这部《商山草医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4年10月出版),笔触主要聚焦在商洛这片沃土上。既然是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就需要作家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脚踏实地、细致深入的田野调查功夫,一是富有艺术性的书写表现能力。
作者之所以动念创作这部作品,是因为商洛地区拥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作者写道:“秦岭东南坡的商洛市,有一区六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都在秦岭腹地,自古就有‘商山无闲草,遍地多灵药’之说,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三十四种名贵药材中,商洛一地就有十四种。作者对这些中草药投入细致的情感,以鲜活、灵动的文字描摹出它们的特色和风情。比如,由于丹参的花朵被吸吮时有一丝甜蜜的感觉,所以在当地又有一个特别形象传神的小名叫“蜂糖罐儿”。作者记下少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一旦发现蜂糖罐儿,不急着挖,先是小心地把那一串串紫花割下来,一朵一朵拔下来,用嘴轻轻吮吸下端,甜丝丝的,眯着眼,咂巴着嘴,就像从蜂糖罐里蘸了一指头尖蜂糖,用嘴慢慢舔时的感觉。”之所以会有小名或者乳名产生,是因为商洛人在内心里觉得能够帮人解除病痛的丹参如同亲友,真切可人。再比如,对虽然名叫“忍冬”花却开在春天里的金银花,作者也有精彩的描写:“金银花都是成双成对地长着,跟鸳鸯一样,也叫鸳鸯藤。”“金银花要采摘,最好在早上露水刚刚落下去时。这时,花骨朵还没开,养分足,气味浓,颜色艳。太阳一照,开花了,展示了美丽,治病的劲儿却差了一大截。”文字简练、灵动,在揭示金银花特性的同时,也写出它的神态与姿容。
在商山的山山水水之间,还散居着一个数量庞大的“草医”群体。作者执意于“草医”这个说法,恐怕是因为他要特别强调这些商洛医者与民间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关联。这些医者中不少人曾经有过在医学院求学的经历,也拥有正规医院的医师资格,但总体上说,他们都与民间的传承与习得关系密切。具体来说,在“草医”的部分,作者的书写又分为“草医”和“采药人”两个不同的群体。事实是,以采药为生的“采药人”也会有悬壶济世的时候。比如,在接受采访时已经是85岁高龄的“采药人”张京旺,就有自己的行医范围,“他最拿手的是看妇科、蛇咬伤、骨伤等”。而那些长期悬壶济世的“草医”,大多数都亲自挖药、采药。比如,那位外号“张木匠”的骨科名家张青华大夫,虽然已经是中医院的副院长,但是为了保证疗效,坚持亲自采药,“张老师每年都要上山采药。有的药今年在这个地方采到了,他就做个记号,明年采时容易找到。他把这周围的山跑遍了,还跑到柞水那儿去采”。作者用不少笔墨书写这些集采药和施药治疗于一身的群体,展现出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特征、突出特色和内在逻辑。
《商山草医录》涉及七十多位有名有姓的商洛“草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家成大夫。作者想要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多年。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作者访谈当年跟他有过深度接触的人们。书面记载与实地采访相结合,让王家成的形象日益鲜活。为了让王家成这个人物更加立体、饱满,作者采用一种有着强烈文学意味的时空穿越手法。在听取他人回忆评说王家成的同时,穿越回到王家成生前,让老先生以接受采访时的“自述”方式展开对自己一生采药行医故事的真切追忆。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无论是王家成早年艰难的学医过程,还是他那带有相当传奇色彩的救治疑难杂症的故事,抑或是他那“看病是我的本分,一不收钱,二不要礼”的高尚人格,都让人肃然起敬,彰显出医者的仁者风范和智者情怀。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光明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深描历史波澜中的人间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