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2159
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杨晓伦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宣扬儒家思想和孝道文化的通俗读物,讲述了从舜到北宋黄庭坚,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二十四个孝子孝敬父母的故事。二十四孝子的故事,今天看来或有糟粕,但却是中华民族推崇孝道的历史见证。
驻马店地处河南南部,是历史上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南北文化交融的主要地区。这片土地上,二十四孝中,拾葚异器的东汉蔡顺,世居于此;卖身葬父的董永,游寓至此;伴随孔子追求理想的孔门三孝子,游历至此;卧冰求鲤的王祥,被后人追慕于此。他们影响着这片土地,也奠定了今天驻马店孝道文化的基础。
在二十四孝中,东汉蔡顺是驻马店本地人。《后汉书·周磐传》说他与中心区域在今汝南、平舆、正阳交界地区的安城人周磐同郡,是汝南郡人。宋《册府元龟》说他是汝南安城人。明清《一统志》《汝宁府志》则说他就居住在汝阳县城西的二孝庄,就是1958年被宿鸭湖水库淹没湖底的董会村。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在这里,明代汝阳(今汝南)赵贤、赵寿祖父子进士也住在这里。
《后汉书》记载,蔡顺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成了孤儿,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孝敬母亲的故事,《后汉书》讲了三件。第一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母子连心,古籍称“噬指”或“啮指”。说是有一天蔡顺出外砍柴,突然感到心慌,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原来是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因为急着叫他回来,就不由自主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指头,结果母子连心,蔡顺感应到就跑了回来。第二件是“抱棺回火”。说蔡顺母亲去世还殡在家里,没想到邻居家突然发生了火灾。当时居民都是家家相连,眼看大火就要烧到自己家,烧到母亲的棺材,蔡顺为保护母亲,就趴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哭。被蔡顺的孝心感动,这火竟隔过蔡顺家,直接烧到下家去了。第三件是“闻雷泣墓”。蔡顺母亲生前害怕打雷,她死后每逢下雨,蔡顺就要跑到母亲的坟上,用身子遮挡在母亲坟上,陪在母亲身边,安慰母亲“顺在此。”这事儿感动了当时的汝南太守韩崇,不仅推荐他为孝廉,还专门给蔡顺准备了辆车,方便他下雨快速地赶到母亲坟上。
在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说的是孔子弟子曾参的故事。《搜神记》中也有晋朝汝南安城人、曾任河南尹的周畅母啮指唤儿的记载。“闻雷泣墓”,二十四孝里则发生在魏晋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王裒身上。二十四孝里蔡顺拾葚异器的故事,《后汉书》没有记载,最早出现在一部叫《东观汉记》的书里。西汉末年王莽之乱,因为食物缺少,蔡顺只能拾桑葚供母子充饥。一天,他碰到了强盗(二十四孝说是遇见赤眉军),看到蔡顺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装到不同的篓子里,就很奇怪,问蔡顺这是为什么。听他说黑色的桑葚因为熟甜给自己的母亲吃,红色的生涩自己食用,被他的孝心打动,于是“遗盐二斗”,以示敬意。二十四孝中则说是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
除此之外,三国时期汝南安城人周斐所著的《汝南先贤传》也记载有蔡顺孝母的一件事,就是“扶老藤生”。说蔡顺家水井上提水的桔槔坏了,因为在母亲的丧年上,不敢修理,时间长了上面竟爬满了扶老藤。这事儿在今天看起来好像不算什么,但对于非常重视守孝之制的古人来说,却是非常可贵的。正是因为蔡顺的孝顺,他的母亲以当时罕见的九十岁高龄寿终,而蔡顺也活到了八十岁。
二十四孝中东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随着《天仙配》电影、电视剧的播出而家喻户晓。《搜神记》说董永是千乘人(今山东高青县北),至于他的归处,《大明一统志》说“董永墓在孝感县东北一十里广阳乡”,“扬州如皋县亦有永墓”。清代《汝宁府志》说董永后来去了湖北安陆县(今安陆市)。
《大明一统志》汝宁府有“二孝庄,在汝阳县(今汝南县)西,汉孝子蔡顺、董永所宅。”同时《汝宁府志》和《汝阳县志》人物志都将董永列入“流寓”,记载董永在西汉末年为躲避山东赤眉起义和战乱,流寓汝南,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查阅古代典籍,结合民间传说,不难发现,董永人生中娶妻生子的美好时光,恰恰就在他流寓汝南的这段时间里。对于董永来说,今天的驻马店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第二故乡。至今在驻马店不少地方还有董永生活的遗迹和传说。如汝南县西有相传为董永遇到仙女的董会村,也就是《大明一统志》说的二孝庄,村里有董永儿子董仲为母亲修建的仙女冢、仙女桥以及古老的老槐树等。遗憾的是1958年因为宿鸭湖蓄水被淹没湖底。在西平、遂平、上蔡三县交界处也有董仲寻母的仙女墓、仙女池、离儿滩等。
二十四孝中有三位是孔子的徒弟,除了前面说的啮指痛心的曾参,还有百里负米的仲由和芦衣顺母的闵损。曾参,字子舆,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今天广为所知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他提出来的。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是我们熟知的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见于《孔子家语·致思》,原文是子路的一段自述加上孔子的评述。子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因为家里穷,自己吃野菜也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给父母背米吃。现在,父母不在了,自己游学去了楚国也得到了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宴饮也都是丰盛的山珍海味,但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总觉的父母的去世就像在昨天,他想再像以前那样给父母百里负米,可是没这机会了。于是,孔子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这也是《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说法的来源。
闵损,字子骞,在孔门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孝哉,闵子骞!”闵损孝道故事“芦衣顺母”,又称“单衣顺母”或“鞭打芦花”。说是闵损的继母冬天给自己生的两个儿子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闵损穿用芦花填充的“棉衣”。一年冬日,他的父亲要坐车出门,就让闵损帮忙牵车。因为衣薄天冷,闵损冻得浑身颤抖,手几乎无法握住缰绳。他的父亲非常生气,就用鞭抽打他,结果被打烂的棉袄里飞出的尽是芦花。父亲知道原委后,非常生气,就要休他的继母。闵损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父亲很感动,就不再休妻。他的继母也非常后悔,从此对待他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曾参、子路、闵损三人,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跟从弟子。公元前491—前489年,孔子在蔡国三年,除了短暂去过楚国叶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蔡国,并在这里教书授徒,收了漆雕开、漆雕哆(《孔子家语》作侈)、漆雕徒父(《孔子家语》作漆雕从)、漆雕凭、曹恤、秦冉等蔡地弟子,形成了以漆雕开为代表的“漆雕之儒”。这三年中,曾参、仲由、闵损三人都没有离开过孔子,在蔡国也生活了三年的时间。
上蔡县华陂乡是漆雕开的故里,当地人传说,漆雕开死后,在卫国做官的子路还专门带人为漆雕开修墓,并购买了三亩祀田。由此可见,二十四孝中的这三位孔门弟子,与驻马店也算是渊源颇深。今天上蔡县还有厄台、孔子晒书处、孔子弟子漆雕开墓、曹恤墓、孔子问津处等他们活动的历史遗址和遗迹,西平、新蔡等也有孔子和弟子游寓的故事、传说和遗迹,如西平的王三官三难孔子、仪封见圣祠,新蔡的子路问津处。
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角是三国西晋时期的王祥,其事见于孙盛的《杂语》、新蔡人干宝的《搜神记》和《晋书·王祥传》。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病中的王祥继母朱氏突然想要吃鱼。于是,王祥就到河边,脱掉衣服,准备剖开水面上的冰捉鱼。这时候,冰突然自己融化,有两条鲤鱼跃出水面,就跳到了王祥的怀里。《二十四孝》为突出王祥的孝心,把上述情节中的“剖冰”演绎成“卧冰”,让王祥用身体的温度去融化冰层。王祥后来官至太保,爵封睢陵侯,是当时的一大名人。永嘉南迁,与晋朝皇族司马氏“马、王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就是他以及继母朱氏所生弟弟的后人。
《晋书》和《搜神记》记载王祥孝母的故事还有两个。一个说他母亲想吃烤黄雀,就有黄雀主动飞入他家;另一个说他家李树结果,“母命守之”。每逢下雨刮风,王祥就抱树哭泣,希望随母所愿,祈求果子不被吹落。
与王祥卧冰求鲤情节类似的孝子,在《搜神记》里还有楚僚和王延。这两人的籍贯,因为书中没有交代,我们也无从知道。但王祥是山东琅琊人,《晋书》《搜神记》交代得十分清楚,好像王祥与驻马店并无交织或瓜葛。然而,遂平县和兴乡金刘村王庄当地人说,他们那里不仅有当年王祥“卧冰求鲤”的河—万泉河,还有王祥墓、王祥祠等遗迹。而民国陈伯嘉编纂的《重修汝南县志·古迹》也记载,在平舆县杨埠镇西三里许澺河(今洪河)的南岸有王祥墓,亦有王祥卧冰的遗迹,“每逢河水结冰时,卧冰处见有人影显。”三湾村桥栏杆上还有石刻“见鱼擒鱼像”。
查阅《太平寰宇记》、明清《一统志》等书,除了山东临沂王祥求鱼的孝河外,江苏常州、安徽望江县、河南洛阳、江西抚州等地也有王祥求鱼的卧冰池、孝感渎或河流。卧冰求鲤的王祥只有一个,他不可能分身到这么多地方,对此,宋代诗人张征在江西抚州卧冰池所在的孝义寺曾写过一首诗,述及这种现象,说“虽膺犹堪赏,前贤况可师。”《大明一统志》在记载安徽望江县卧冰池时也有评说,认为这是“人慕其孝,因以名池”。
遂平县有王祥卧冰求鱼的万泉河和遗迹、平舆县杨埠镇有王祥卧冰的遗存,如果不是王祥曾经居此,应该是当地人或后来迁居于此的王祥后人追念先贤,倡行孝义的“因以名池”的美好祈愿!或许,这就和《陕西通志》《关中胜迹图志》说的蔡顺墓在陕西渭南一样,代表“人慕其孝”的良好愿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