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殷墟甲骨文活起来火起来 ——省政协围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开展专题协商

    点击量:1382

□本报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如何做好殷墟甲骨文的活化利用和传承弘扬,赋予其新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式?

如何从殷墟甲骨文等丰厚历史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今年以来,河南省政协将“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作为年度专题协商议题之一,组织调研组先后赴我省安阳市和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学习考察,为高质量协商议政打好基础、做足准备。

6月13日上午,以“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在省政协机关举行,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分享他们关于殷墟甲骨文字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以数字化形式“让甲骨文活起来”

3000年历史风云,浸润着生活烟火气的古老甲骨文,激发着从业者不断探寻中华文明时代答案。长期坚守在考古发掘一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感受深切:“一个一个字破解,一代一代人钻研,哪怕成功破解一字,都可能激活其背后蕴藏的古代世界。”

“甲骨文作为一种有机文物,随着时间推移和保存条件的限制,大多会出现表面疏松粉化和破损的现象,加上甲骨文收藏分散等因素,保存、展示、利用十分不易。”何毓灵认为,应该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甲骨文研究、活化利用、回归等突出问题,实施“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助力甲骨文缀合、释读、研究工作。

从殷商文化中寻找学理支撑

“从国内外构建文化地标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敦煌莫高窟用学术语言讲好莫高窟故事,还是良渚遗址以学术研究树立‘良渚坐标’,都离不开深厚的学理、学术、学科支撑。”

在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看来,殷墟甲骨文承载了厚重的殷商文化,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需要从殷商文化中寻找深厚的学理支撑。

“构建殷商学可以从学术、学科的高度为地标打造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精神气质,从根本上讲清楚殷墟甲骨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怎样才能成为新地标。”李庚香说。

让“冷门绝学”变成“大众显学”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载体。近年来,在推动甲骨文字破译方面,我们连续开展甲骨文字释读悬赏大赛等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十二届省政协常委、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院长郭旭东认为,要使甲骨文“冷门绝学”变成“大众显学”,需要久久为功。

2019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甲骨文世界之旅研究院倡议设立“华夏文字节”,已连续举办了六届。郭旭东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华夏文字节”,将安阳设置为永久主办地,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文旅活动,打造殷商文化核心品牌。

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这个‘新’要突出体现在具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

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用4个“高”进一步做了解释——高起点做好具有国际范、年轻化、科技感、唯一性元素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打造殷墟甲骨文研学产品体系,高质量发展甲骨文文创产业链,高水平谋划宣传推介,使甲骨文这一独特的文化标识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光彩。

让甲骨文更加了不起

将“了不起的甲骨文”作为文化IP重点打造,推出系列特刊、《甲“设”》等智库产品,主题策划海内外阅读量累计超60亿次……河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雅鸣认为,报道受关注,火的是甲骨文,火的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火的是中华民族愈加昂扬的文化自信。河南日报将进一步加强报道,推动甲骨文这一文化IP接近大众、深入人心。

“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有含金量,我们将认真梳理、充分吸纳,形成高质量协商议政成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负责同志表示。

围绕殷墟甲骨文的务实协商告一段落,而无声诉说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片片甲骨,也必将赋予我们回答“我往哪去”的坚实底气。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大河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文化中国行丨古籍善本 续脉添彩——“文化传承发展微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下一篇:新场景、新技术、新体验!各地花样翻新,释放文旅新动能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