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香囊

    点击量:1541

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杨晓伦

今天是农历端午节,门口插艾、戴香囊(驻马店俗称香布袋)、系五彩线,仍是不少驻马店人的过节必选。那么,香囊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端午时节话香囊

佩戴香囊作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其佩戴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内则》有“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縰(xǐ,用来束发的布帛)、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东汉郑玄注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这个容臭就是最早香囊。

香囊佩戴在商朝已经相当普遍。《诗经▪公刘》有“鞞琫容刀”,南宋董铢《董铢录》注称“容刀如言容臭……容臭,如今香囊也。”当时拜见父母、尊者、长者必须佩戴容臭,以示尊重。

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的“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而其中的“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元梁益《诗传旁通》称:“《楚辞》所谓帏者,帏即香囊。”佩帏就是佩戴香囊。

东汉、三国时期香囊的说法开始出现。曾为曹操主簿繁钦的《定情诗》有“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之后,香囊作为一种文化,被广泛作为爱情见证、装饰或用于辟邪驱病仪式活动中。端午佩戴香囊就是沿袭于此。

端午香囊填充粉末多以苍术、艾叶、冰片、苏合香、沉香、山奈、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辛夷、藿香等含有较强挥发性物质的药材为主。过去常见外形有生肖、布袋、鸡心、菱角以及还有小辣椒、小柿子、小茄子等等。

过去医疗条件不发达,如果家中有小婴孩的话,长辈们还要做一个搬脚娃娃,替孩子挡灾,避免蚊虫叮咬,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搬脚娃娃通常由白布做成,缀以红肚兜、帽子、发辫等,同时将一只脚和一只手缝起来,未缝在一起的手脚则缀有则用大蒜杆、五彩线做的流苏,从而塑造婴儿憨态可掬的搬脚模样。

关于与香囊一起的五色线,东汉汝南人应劭《风俗通义》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些地方还有五色线戴到农历六月六,解下来丢入河沟中让水冲走的习俗。(编辑 李宗文)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 / 驻马店广视网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终审 / 平筠

上一篇:端午竟有20多种不同叫法,你知道几种?

下一篇:新场景、新技术、新体验!各地花样翻新,释放文旅新动能

精品推荐